PCB产业升级:或需从“格力式机器换人”中取经


当前,智能制造业已成为制造业主要 大力推广的方向。“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战略的主攻方向。政策利好下,不仅是中国制造业领先企业加快转型,国外先进企业也纷纷加入到中国这个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的这场正在进行的深刻变革。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格力电器 是一面镜子,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节能减排,都有其独到之处。而在机器换人这个问题上,格力也探索出一种新路径。
随着人口红利渐渐消失,沿海地区制造业面临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已经一年大过一年了,不少企业开始加大资本投入,用机器人弥补劳动力不足,也就是机器换人。
格力这几年也在大力推进自动化建设,研发机器人投入生产。但是格力的做法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其比较大亮点不在于机器换人,而是——
让机器装备与企业工人一同升级换代。
今年格力招了1500人,有史以来相当多的一次,这从表面看是个矛盾,因为自动化的推广意味着用人应该越来越少,增加招聘为哪般?
事实上,对格力而言,对于人力资本的管理,早就不仅仅只看数量了,其员工层次和架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年新招的这1500人都是本科以上的,研究生就有300多人,还有博士生,其中绝大部分都要进入到研发系统工作,涉及产品、生产技术、工艺、自动化设备的研发等等。
目前,格力电器中研发人员总数超过8000人,占全员比例超10%。这样的结构足以支撑格力在行业内保持旺盛的竞争力。
这是增量,存量呢?虽然格力要求未来3年要消灭普通工作岗位——经过简单培训即可上岗,但是在改变人员结构的过程中,格力没有炒掉任何人。从2013年至今,格力通过装备自动化设备,替换出来的岗位超过5000人。这些人不是失业了,而是获得了不断的训练和培训。比如通过格力学院,把普通工人回炉再造为技术工人,甚至提升到班组长,总之会铺设一个职业发展的通道。
可以说,格力电器解决了当前机器换人潮流中的大问题,就是在机器换人的过程,一方面没有造成更大的就业困难,也就是所谓的机器与人争饭碗,另一方面则大大提升了普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
后者更为重要。有人举例说,就算美国人把他们领先技术的f35飞机的图纸给中国,中国还是造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核心技术不只是画那张图,而在于我们的制造业的工艺水平、装备水平、技术水平不具备实现设计的能力。这就好比通过高速摄像机,我们可以把体操运动员的每一格动作记录下来,印在脑海里,又能怎样?能做出那样的动作吗?不能,我们的素质制约了我们的实现能力。

目前中国智能制造的现状与发达 依然存在 差距,如果放在一个更为宏观的场景里观察,我们会发现国内的智能制造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鉴于此,我们在发展智能制造过程中,也还需要且行且思考。大致来说,pcb企业智能制造转型路上,还需要功课以下难关。
产业政策需细化,标准存在缺位
▲▲▲
智能制造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门技术,由于智能制造产业具有需求多样化、碎片化的特点,需要对于不同的企业要分门别类拿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因企制宜,推进产业升级。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扶持计划,但总体零散、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协同发展,政策扶持效果总体并不理想。有些行业归口和行业规划还需明确,行业政策和标准研究还存在缺位。
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失
▲▲▲
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软件搭起的互联网平台,而它的载体——工业机器人行业关键元部件主要依赖进口,比如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高精密减速器,还有数控机床领域的功能性部件和3d打印机的核心部件激光器,智能制造诸多基础技术方面仍然停留在仿制层面,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难以突破,造成国产智能制造企业成本居高不。
智能制造方式建立在自动化、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大批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上,找寻合适的技术源来改造企业生产模式成为智能制造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现实中,大型技术供应商更多提供成套的智能制造技术解决方案,改造成本高;而中小型技术供应商则难以提供匹配度高的智能制造技术和管理模块,改造效果差。此外,部分中小型企业由于资源限制导致难以搜索到外部智能制造技术商,凭借企业自身技术存量难以实施有效的智能制造改造。
企业缺乏协作,产业体系不完整
▲▲▲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几十个,机器人企业上千家,但其中真正能自己生产零部件或机器人产品的不到一成。
智能制造领域技术门槛较高,仅仅依靠单个企业探索全新领域显然很困难。工业级产品对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方面要求很高,整体研发耗时较长。我国现有智能制造技术大多掌握在部分科研机构手中,而多数研究机构过于独立封闭,技术研发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同一技术重复研究,浪费大量的研发经费和研发时间。而我国多数企业又热衷于大而全,一些具有较好关键部件研发基础的企业纷纷转入整机生产,难以形成研制、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等有序、细化的产业链。
减员增效不平衡,智能产业过剩
▲▲▲
智能制造概念随着“机器换人”、“腾笼换鸟”等政策已被逐步实施,起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庞大的劳动力基数的中国制造业,所谓的“人口红利”近年来随着逐年上升的工资成本正在不断弱化,部分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凸显“用工荒”。智能制造作为一种旨在从根本上改革生产方式的工业革命,前期相关机器设备以及技术学习的成本过高,直接导致企业投资智能化基础设施积极性不高,企业方面阻力很大。另一方面,智能制造的核心理念是网络式、智能化、系统性的生产制造新模式,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具有颠覆性改变,所以企业学习消化过程中也面临人、财、物多方面的成本压力。
事实上,人类所有的工作里面,机器人能够取代的其实很少,不能对机器人太迷信,否则就会陷入同质化恶性竞争的陷阱。以机器人产业为例,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高端核心产业,在尚未完成智能化的同时,低端化和产能过剩已经显现。很多企业生产的机器人卖不出去,一方面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实用性差,很多事不能胜任。
人才培养与教育需加强
▲▲▲
智能制造并不等于机器换人。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且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自身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其催生的新产业生态更是需要大量合适劳动力。因此,如果不能形成智能人才支撑,企业可能跌入转型陷阱:有智能工厂,却没有人操作。“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结构复合型的要求更高,但企业普遍面临的窘境是,目前院校培养的学生素质和企业实际要求严重脱节,许多新业态已风生水起,但院校却没有相关专业。
中国制造当前的一大问题就在于这种实现能力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受制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如果中国的制造企业都按照格力的路数来,第二产业里低端劳动力占比会越来越少,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供给将会成为中国制造、中国经济未来新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