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沟里走出“黄金米” 蓼坞小米走向全国!

由山东唐骏汽车冠名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采访活动——山水之间看淄博,继续为您讲述村庄发展的故事。在咱们淄博,有很多村庄都有自己的特产——蓼坞小米,随着不断的改革发展,这些特产也不再局限于村庄,在一些村庄能人的开发和带动下,成为了村民们发家致富的好门路。
记者 张震:
由山东唐骏汽车冠名,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山水之间看淄博”, 
我们来到了淄川区寨里镇的蓼坞村,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
也造就了这里非常独特的蓼坞小米 ,
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小米,
在蓼坞人的努力下,
也一步一步做成了大产业。
蓼坞村自古以来就有种植小米的传统,这里的山是青石山,土是弱碱土,因为光照充足,生长周期长,生产的小米粒小均匀、色泽黄润,熬出的稀饭粒粒相连,口感粘糯,是一种传统的营养佳品。
淄川区寨里镇蓼坞村村民 宋翠兰:年年都是弄上一大车粪,弄上化学肥料,总而言之是不大好喝,就是我喝了以后不好喝,打多打少就是不用化学肥料,打多少算多少,你光看这个圆形,这个粒饱满,秕子很少,有一个半个的这种青的再过几天就变黄了。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虽然蓼坞小米品质独特,但是因为地处大山之中,销售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淄川区寨里镇蓼坞村村民 宋翠兰:不识字,骑个车子还不会骑,坐个车吧,拿个三十斤二十斤还不够路费钱。
淄川区寨里镇蓼坞村村民 李传玉:我那时候卖的时候,我都是骑着自行车,有时候卖到昆仑镇都是上昆仑镇去卖,反正那时候交通不方便,个人的车也不是很方便,家家都是用车拉着,那时候反正是自行车出去卖小米,在交通工具里边儿就算是先进的了。
在中央持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的感召下,2015年,80后姑娘崔文娟,下决心返乡创业,进入大山淘金。她眼中的黄金,就是蓼坞村的特产蓼坞小米。她在村里流转了550余亩土地,注册成立了公司,开始了她向农业挖“第一桶金”的梦想。虽然是从农村成长起来的孩子,但由于多年不从事种植行业,没经验,第一年种下的谷子出苗率不到70%,当时看着稀稀拉拉的秧苗,她的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
山东沃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崔文娟:请教当地的老把式,就问这个怎么弄,然后老把式就说不行咱多上点儿肥料吧,土家肥,当时去弄了很多土家肥发酵了以后,拌到地里面,然后慢慢地看着谷子长势越来越好了。
为了把谷子种好,只要听说有培训班,崔文娟都积极跑去要求参加,虚心向农业专家请教。业余时间除了跟种地的老把式学习,她还自学《齐民要术》,向古老的农耕文化找灵感。
山东沃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崔文娟:通过《齐民要术》看了一些种植小米的特例,再用花椒种子,花椒种子本身就有驱虫的功效,然后把它炒熟之后碾碎,碾碎之后把它拌到谷子里面和土家肥一块,然后施到地里边儿,第一是驱虫,第二是提高谷子的口感。
为了种出地道口感的蓼坞小米,崔文娟的路子很多都是古法种植,就连谷子成熟时驱鸟,也是采用敲锣打鼓放鞭炮之类的土法子。
山东沃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崔文娟:因为鞭炮得一会儿一个一会儿一个很麻烦;我们就采用了一种办法,用棉花把它编起来编成小辫儿一样一段距离就有一个鞭炮,然后在下面儿慢慢儿点上去的时候五分钟就响一个,五分钟就响一个。
经过反复试验,崔文娟精心选育出了“焦金黄”等优质谷子品种。使“蓼坞小米”在色泽、口感、营养价值上都有了很大提升。她注册了“鲁乡裕”品牌,制定统一种植标准,引导村民加入合作社,规范科学种植蓼坞小米。
山东沃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崔文娟:我们把这个谷种免费发放给老百姓,当时免费发放了五百九十八户,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把谷子种好延续下去,所以说我们用比市场价高一块的价格进行回收。
小米的质量和产量有了保证,但是因为小米价格比市场偏高,销路依然是个难题。崔文娟又想到了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让蓼坞小米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市场。
山东沃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崔文娟:所以说我们又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发展电商这一块,通过微商城、微信公众号向外宣传推广,通过微商城让顾客下单,吸引自己的粉丝,搞了很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
在崔玉娟等村庄能人的带动下,现在蓼坞村蓼坞小米种植面积超过了80%,村民靠种植销售小米鼓起了钱袋子,下一步村里还将建起农耕文化园,进一步带动观光旅游开发,为村民带来更多的效益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