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部门刑事业务知识锻炼的目标或者要求,与律师是完全不同的”,“法官、检察官有法官学院、检察官学院,而每个律所做法不同,没有形成制度化”——在近日举行的“刑事业务专业论坛暨炜衡刑辩年会”上,嘉宾们踊跃发言,探讨“控辩双方”如何取长补短,让刑辩律师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论坛由北京市律协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联合主办。北京市律协刑诉委副主任、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彭逸轩表示,近年来,多地一直倡导构建新型检律关系,重视加强检察官与律师之间正常的业务交流,论坛为此邀请了拥有检察官和律师从业经历的嘉宾坦诚分享,这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司法文化氛围,也有利于形成“对抗而不对立,交锋而不交恶”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前资深检察官、北京炜衡(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陈加透露,公诉部门对团队的知识体系和实战技巧都看得非常重,过去,不少有资历、有经验的老同志希望调到反渎、预防等部门,但入额之后,很多有实力的老同志选择留在公诉部门,“以后公诉部门的同志实力会越来越强”。
“客观来说,刑辩律师知识体系打造与公诉人的培训体系相比,现状和方法都存在一定差距。”担任过十几年公诉人的陈加分析,检察机关对公诉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包括阅卷、讯问、文书制作、汇报、出庭、辩论等等,也包括被害人接待,其培训是呈体系的、强制性的,方式多元化,“但是作为刑辩律师,更多地要依靠自身。现在大多数的律所对刑辩律师的培训没有太多体系,也没有太多的强制性要求。”
事实上,一些律所已借鉴不同行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刑事业务知识领域开始尝试。例如,炜衡以刑事辩护专业化发展为核心,于2019年启动了“炜衡大学生刑辩训练营”,主张“花十年时间寻找一百名刑辩新人”,并总结以往工作,研究新技能、新情况,提出“花十年时间打磨一套刑事业务知识体系”。
此外,浙江靖霖(北京)律师事务所主任杨昆介绍,知识通过训练才可以转化为能力,靖霖所坚持每周进行口才训练及“刑辩道场”活动,尝试起草刑辩律师的基础训练大纲,归纳相关技能。同时,该所实行团队化办案,打破过去单一的师徒制,把一个案件作为一项工程来做,让年轻律师跟不同的“主刀医师”学到经验。
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袁方臣说,该所先后前往各地优秀的律师事务所开展刑事辩护高级研修的培训活动,每专题需要三到五天时间,每专题下面会有小主题,整个培训需要400小时左右,“有人主导,其他人积极参与,身份不分主次,答案不设标准,人人高度烧脑,资源高度共享。每个研讨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理论的梳理,其次是实战演练,三是复盘总结”。
作为前北京市优秀公诉人,德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北京市律协刑诉委副秘书长程晓璐认为,刑辩知识体系中的方法论应当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包含刑事辩护流程上的知识体系打造,如接待、会见、阅卷、庭前准备、法庭讯问、质证、辩论、二审程序、申诉及再审等等;也包括针对类案或某一类常见罪名的辩护策略方法,比如职务犯罪、金融犯罪、涉黑恶、公司犯罪、毒品犯罪、非法集资、刑民交叉、行刑交叉犯罪等等。
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张小炜总结说,刑事辩护越来越成为一个相对普遍的业务,这是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也是律师业务分工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的体现,在未来有望更有竞争力、更有活力。(责编 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