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品牌:
龙虾种
产品单价:
电议
最小起订:
100斤
供货总量:
10000
发货期限:
电议
发货城市:
江苏
高要虾稻混养技术小龙虾养殖场
稻虾共生示范实施的稻田生态种养结合模式,一是用足时空、互利共生,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稻虾双收、增产增效,粮食安全、产品优质,在产业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产品上符合市场对优质稻米和龙虾的需求。二是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可以拓展龙虾养殖发展空间,发挥稻田增产增效潜力,尤其是低洼稻田和原有稻田养殖区易于推广稻虾共生模式,部分灌溉条件较好的稻油轮作区改为稻虾种养区可以大大增加效益,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
虽然稻虾共生模式的推广之路困难很多,但是养殖大户们纷纷响应政府绿色模式攻关项目的实施,加快转结构、调方式,走种养结合稻虾共生模式的发展道路。黄龙镇下年争取稻虾共生模式面积达到666.67公顷,平均每年产虾900kg/公顷,产稻谷9000kg/公顷,平均纯收入6万元/公顷以上,比单一种植一季稻收入增加4.8万元/公顷。稻虾共生模式在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试验示范中获得市农委和县农委的充分肯定,收入翻番,效益翻番,而且绿色环保,必将成为该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绿色增产模式之一。
虾沟:沿稻田四周沟上宽1.5m-4m,底宽1m左右,沟深0.8-1.2m,坡比为1: 1.2以上;虾沟面积占稻田面积10%以内。田埂:用挖沟的土加高加宽稻田四周田埂,要求埂宽2米,高出田面0.8-1米,田埂需用挖掘机夯实碾压,防坍塌。虾苗繁育田虾沟与稻田边还要筑起高0.3米、宽0.5米的小土埂,便于小龙虾打洞避暑、繁育、冬眠。
管渠:连片规模种养区进排水渠要分开,单块田进排水口设置在稻田对角线上,可选用直径20cm以上pvc管,进水管设置在田埂上,排水管设置在沟底,排水沟渠深度低于虾沟底端,做到进水便捷,排水彻底。滤网:进水管道口上应套上网目为80-100目筛绢布做成的网袋,网袋直径30cm,长5-8米,防止进水时野杂鱼进入稻田与龙虾争食、争氧;排水管道口应罩上20-40目筛绢布做成密眼虾罩,防止时虾苗、小龙虾逃逸。使用时应经常检查、搓洗,发现破损及时更换或缝补。
防逃:在外埂内侧设置防逃设施,可选用厚(30丝以上)塑料薄膜、玻璃板、彩钢瓦等材料,基部埋入土10-15cm,顶端高出埂面40-50cm,每隔1-2m,使用1根木棍或竹竿支撑防逃设施,防逃设施与埂面垂直,拐弯处做成圆弧行。并靠近水源的外埂,在埂内埋入塑料薄膜或网片,防止小龙虾掘洞穴,防逃、防漏。
高产的池塘包括方方面面,那么选址的基本要求有:水源要求:水质ph应为7.5-8.5,水源充足,水质好且无污染。基础条件便利:交通便利,前期基建设备、饲料运输、销售渠道便利;电力便利,满足基础建设、生产、进出水、管理等基本要求。土质要求:选择通透性好,保水性强,保肥肥沃富含微量元素,且小龙虾能打洞的土壤,其中以壤粘土为。地理条件:选址地势平缓,有利于管理和建设,且去选择通风向阳处,有利于水草水草的生长,水体的流动。
高要虾稻混养技术小龙虾养殖场
示范户一开始是单养小龙虾,慢慢进行稻虾共生模式种养后,实现效益翻番,成效比较显著,终实现了既抓粮食生产又抓经济效益的目标。示范户十分满意,周边农民对这种新模式都非常感兴趣,纷纷效仿示范户,该示范户就当起了技术推广能手,提供种苗和技术,还保证高于市场价回收龙虾,带动周边大户发展稻虾共生新模式。
基层养殖户对生态农业发展认识不高,在农业效益相对比较低下,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矛盾冲突的现实当中,养殖户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缺乏应有的认识。后,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动成本高。目前,发展生态农业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和行政的力量来推进,养殖户以及农业生产的主体积极性还远远没有发动起来。生态农业发展创新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和体系,生态农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模式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制约难以推广应用。
大多采用u型环沟,如稻田过大可采用“s”字型,增加小龙虾打洞面积(且留出收割机等机械进出的埂子),沿稻田四周沟上宽3-5,底宽1m左右,沟深0.8-1.2m,坡比为1:2以上;虾沟面积占稻田面积10%-30%左右。沟与田埂间可留出0.5-1m的平台,方便投食和下地笼。
用挖沟的土加高加宽稻田四周田埂,要求埂宽1.5-2米,高出田面1-1.5米,田埂需要压实,防坍塌。虾苗繁育田虾沟与稻田边还要筑起高0.3米、宽0.5米的小土埂,便于小龙虾打洞避暑、繁育、冬眠等。进出水管道应呈水体两端安置,进水管道可置于田埂上,并且用80目密网子封口,防止野杂鱼进入。出水口可采取填埋式,用20cm的pvc管(如图);排水管是成“l”形,一端可旋转,置于水面上,旋转管口高低来控制水位的深浅。
在外埂内侧设置防逃设施,可选用光滑黑油布、玻璃板、石棉瓦等材料,基部埋入土10-15cm,顶端高出埂面40-50cm,每隔1-2m,使用1根木棍或竹竿支撑防逃设施,防逃设施与埂面垂直,拐弯处做成圆弧行。并靠近水源的外埂,在埂内埋入塑料薄膜或网片,防止小龙虾掘洞穴,防逃、防漏。水草种植面积应为环沟面积的50%左右,且采取6*8的方式种植水草。水草的选择以伊乐藻(吃不败)、菹草(杂巴草)为主,种植水草的时间以11月下旬到1月下旬为佳,不宜过早,避免水草封塘。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户种植粮食积极性锐减,为了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充分发挥当地水稻和水产优势,要积极探索高效生态种养模式。2015 年怀宁县黄龙镇结合绿色模式攻关项目,开展了“稻虾共生”技术推广试验,稻虾共生实验示范基地位于怀宁县黄龙镇金河村,基地负责人为金河村村民、怀宁县水产技术推广能手、2015年度中华农业科教神内农户推广奖获得者郎银杰(全国仅有渔户18户),基地目前面积133.33公顷。
高要虾稻混养技术小龙虾养殖场
稻谷需要晒田时,不能完全将田水排干,采取轻烤的方式。稻田水位低降至田面露出即可,而且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旦发现龙虾反应异常,就要及时注水。稻田需要追肥的,一般每月追1次,可追施尿素75kg/公顷、复合肥150 kg/公顷,考虑可能会对虾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可以追施人、畜粪堆制的有机肥。氨水、碳酸氢铵等对龙虾有害的化肥要禁止施用。
由于虾对农药十分敏感,稻田不能使用农药治虫,否则会全虾覆没,化肥也会破坏龙虾的生存条件。因此,农民为了龙虾带来的高收入,克制使用农药化肥。这样一来,采用“稻虾共生”的立体生态技术,稻田从不施农药,种出来的生态稻米完全达到天然无公害标准。
稻虾共生稻田养虾在产业上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在产品上符合市场对优质稻米和龙虾的需求,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生产出一种安全、不喷药、不施肥的原生态米,而且稳定了粮食生产,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真正实现生态种养、虾粮丰收的三赢局面。因此,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种养结合新模式。
稻虾共生养殖在稻田选择上,宜选择周围无污染源、排灌方便、水量充足且水质良好、保水能力较好,是地势比较低洼的地块。稻虾共生实验示范基地黄龙镇金河村在符合以上要求的条件下,实现水稻增产5%~10%,龙虾增产900kg/公顷左右。因此,该模式具有节本增效的优点,稻田饲养的龙虾可以为稻田除害虫和杂草,从而减少了化肥和农药投入,而且通过提高水稻和虾的产量,实现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提升。
选好地后,要进行田间工程建设。首先对田埂进行加固,所需泥土可以从田间挖取,然后再整平田面。 为了防止大雨天气导致田埂坍塌,在田埂加固时要夯实每一层加进去的泥土。田埂以宽度1m为宜,高度要确保田面蓄水深度达30~50cm。在田埂外侧布置石棉瓦或塑料网片配合钙塑板作为防逃设施,预留进排水口。为了防止龙虾外逃和敌害生物进入,进排水口要用栅栏、网片或其他防逃、过滤设施围住
放虾前10~15d,做好清塘消毒工作,以杀灭敌害生物、致病菌和野杂鱼类。一般消毒药剂可以选择生石灰,用量为750kg/公顷,也可选用其他药剂。放虾前7~10d,往田沟中注水50~80cm,然后施肥,以培养饵料生物。稻田基肥要施足,应以施腐熟有机肥为主。有农家肥的施农家肥,因为农家肥具有肥效慢、肥效长的特点,施用后不会影响龙虾的生长。将农家肥施足,以减少日后化肥的施用次数和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