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报告请登录 未来智库)
1. 产业数据显示边际改善,拐点仍需持续观察
行业变化:机器人产业出现系统性边际改善。自 2018 年下半年以来,机 器人自动化进入下行周期。近期我们通过对机器人自动化上中下游、国内 外产业、自动化巨头多维数据跟踪,以及一线产业调研,发现机器人自动 化行业正发生系统性边际改善。
我们将其定性为低基数下供给侧主导的反弹,拐点仍需持续观察。
1)产业数据改善的力度还较弱,交流伺服增速和产量增速回正仅为不到 2%, 日本工业机器人对华出口降速大幅收窄但仍在为负值;
2)产业数据改善偏 供给侧,需求侧没有明显改善。上中游的数据改善强于下游,下游汽车、 3c 的终端产销降速收窄但仍处于下滑状态,汽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 转负,且 2020 年预期汽车产业整体固定资产投资仍难有重大改善。自动 化行业最大的复苏逻辑为需求复苏带动的供给复苏,汽车销量、手机销量 领先自动化市场 1 年时间。
3)制造业宏观环境未见改善,10 月份 pmi、 pmi(新订单)、pmi(生产)指数相比 9 月均下滑。
1.1 上游:中国交流伺服市场(厂商端)q3 增速 1.6%,结束 4 个季度负增长
根据产业调研,2019q3 华为系 3c 加工设备和半导体等下游行业需求开始 回暖,预期 2019q4-2020q1 苹果系 3c 设备需求也将回暖,因此部分渠 道商出现囤货行为,2019q3 中国交流伺服市场(厂商端)同比增长 1.6%, 增速回正(q2 为-17.4%),结束 4 个季度的负增长,回暖趋势显现。
其中新能源、3c、半导体、工业机器人下游增速均为正。动力电池行业增 长率为 10.9%、3c行业增长率为 4.2%、电子及半导体行业增长率为 3.9%、 工业机器人行业增长率为 0.6%、包装机械行业增长率为-3.1%、机床行业 增长率为-7.1%、纺织机械行业增长率为-7.7%。
1.2 中游:10 月中国机器人产量增速回正 1.7%,q3 日本机器人在华收入改善
标志事件:10 月机器人产量增速 1.7%,2019 年首次回正
2019 年 10 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 14369 台,同比增长 1.7%(9 月同比 下降 14.6%), 2019 年单月同比首次回正;1-10 月累计产量 151080 台, 同比下降 8.8%,降速收窄。有一定因素是 2018 年基数较低,但仍具有重 要标志意义。
日本工业机器人中国区收入降速连续 2 季度收窄至-2.18%
日本工业机器人销量占比全球 50%,中国是其最大市场。日本出口到中国 工业机器人,从订单到交付大致需 3-6 个月,因此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数 据是中国机器人市场 1-2 季度的领先指标。2019q3 日本机器人订单/产/销 订单降速均大幅收窄,指示全球自动化市场在加速触底。
q3 日本对中国出口降速大幅收窄至-2.18%, 连续 2 个季度收窄。2019q3 日本对亚洲(含中国)、中国、北美、欧洲出口工业机器人增速分 别为-4.04%、 -2.18%、 -16.43%、-34.99%( q2 同 比为 -22.11%、 26.07%、-29.26%、-15.03%)。 2019q3 日本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降速 的大幅收窄 20pct,连续 2 个季度收窄,反映了中国机器人市场加速触底, 将领先欧美市场迎来拐点。
中国金属机床产量降速连续2 个月收窄,10 月进口机床增速转正到 22.7%
2019 年 10 月,中国金属成形机床产量增速 0%(9 月下滑 13.6%), 金属 切削机床产量降速 13.5%(9 月下滑 17.8%),均连续 2 个月降速收窄。另 外,2019 年 10 月中国进口金属加工机床增速大幅转正到 22.7%(9 月进 口下滑 40.6%)。机床和机器人是工控自动化的配套设备,10 月机床产量 及进口大幅改善,反映 3c等制造业的投资复苏。
……
2. 产业将进入中速增长期,未来 4 年复合增速 16%
参照日本,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将进入中速增长期
日本机器人产业历程:积累期(1967-1970)、起步期(1970-1980)、高速 期(1980-1990),之后进入稳定增长期(1990-2012)。
中国机器人产业:类比日本,经历过产业萌动(2000-2009)、产业风起 (2010-2012)、高速发展(2013-2017)、回落调整(2018-2019)阶段后, 即将进入中速增长期,市场需求从“尝鲜式需求”向“刚需”转变,行业 属性“成长+周期”,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升,细分领域龙头出现。
中国机器人实际使用密度仅 63,相比美欧 1 倍空间、相比日德 5 倍空间
我们测算,中国实际机器人使用密度仅为 63,相比美国、欧洲还有 1 倍空 间,相比日本、德国仍有 5 倍空间。
汽车行业:中国 750 台/万工人,发达国家平均 1200。中国同为汽车制造 大国,2013-2018 年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提升了 1.7 倍,我们中观假设 2019-2023 年提升 0.6 倍到 1200 左右。
非汽车行业:中国 43 台/万工人,发达国家平均 200。2013-2018 年 5 年中 国非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从 8 高速增长到 43,增长了 4 倍,我们中观假设 2019-2023 年非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再增长 1.3 倍到 100。
机器人投资回收期持续缩短,驱动密度持续提高
2013-2018 年机器人密度和投资回收期具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性。随着人 力成本提高、机器人价格下降,投资回收期持续降低,推动使用密度提升, 我们测算,2021 年工业机器人使用投资回收期将降低到 1 年。
预计 2023 年机器人密度 134,2020-2023 年市场 1194 亿元/年,cagr16%
假设 2023 年中国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达到 1200,非汽车行业达到 100,整 体密度达到 134,对应 2020-2023 年机器人销售增量 76 万台,本体市场 1194 亿元(299 亿元/年)、集成 4776 亿元(1194 亿元/年) ,2020-2023 年 市场复合增速 16%。
3. 中速增长期产业逻辑:应用迁移、供应链重构和国产替代
应用转移:汽车向 3c 转移,长尾市场加速渗透
汽车占比 35%(其中汽车整车 13%,汽车零部件 17%,汽车电子 5%), 3c 电 子占比 23.5%(不含家用电器)。2018-2019 年汽车下游尤其是整车下降, 3c 应用提高,长尾行业加速渗透。
2020 年下游需求预判:
汽车:2020 年汽车行业总量需求无大改善,存高端燃油车型结构性机会
新能源车:双积分政策,新能源车产能投资正盛(上汽 meb、广汽等,近 期德国加大新能源补贴)
3c 电子:手机处于向 5g 转换的储备期,部分产线改造先行,4g 到 5g 需要 大规模自动化更新
长尾行业:食饮、物流、汽车电子、光伏等长尾市场持续增长、加速渗透
供应链重构:中国具备完善且低成本供应链,逐步“供应全球”
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从 1990 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已经完成了精准 卡位。随着中国机器人行业进入全面普及期,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 市场,近年来机器人四大家族不断深化在华布局。
1)提前布局,2012 年是中国机器人行业爆发的关键节点,主要外资企业 已经提前把机器人业务转移到中国,从而享受到行业高速增长的红利;
2)市场布局随下游市场潜力而动,多数总部建立在上海,主要为汽车产业 和周边配套行业服务。2014、2015 年重心转移到 3c 产业重镇华南地区;
3)本土化不断深入,在最靠近客户产业集群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建立工 厂和服务中心,从销售渠道和全产业链都向中国转移。日系的 fanuc 和安 川主要通过与国内企业合资的方式实现本土化;欧美系的 abb 和 kuka 则 是采用跨国公司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在目标市场进行投资。
四大家族在华产能未来 5 年或将扩大 5 倍以上。四大家族在华产能、产量 不断提升(除去发那科由于体制原因一直未在中国生产本体),2018 年明 显加速。2018 年 abb 宣布投资 1.5 亿美元在上海建设机器人超级工厂,预 计在 2020 年底投入运营,年产能最高可达 10 万台/年;安川电机常州第三 工厂开工,三期工厂合计产能 1.8 万台/年;库卡上海第二工厂投产,并计 划在顺德建设全球第二大制造工厂,2024 年投产后产能达 7.5 万台/年。我 们预计在中国机器人市场一枝独秀的背景下,四大家族在华产能仍将继续 扩张,2019-2023 年产能及产量将提升到目前的 5 倍以上。
中国有完善且低成本的供应链,产能将逐步“供应全球”。中国、日本、韩 国、美国、德国五个国家消费了全球 73%的机器人,是全球重要的机器人 制造大国。外资持续扩大中国地区产能,产业链不断向中国迁移。中国从 上游核心零部件到中游本体再到下游系统集成,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完 整产业链的国家。中国地区的工业机器人产能不仅仅面向中国市场,同时 辐射东南亚、亚洲甚至全球市场。
国产替代:下游需求带动下,不同产业链环节进程有快慢
十年前,中国是待开发的市场,外资巨头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国际二线品 牌也有各自的优势领域,国产机器人基本没有产业化,主要是给外资做代 理或者系统集成,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环节。
十年后的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机器人市场,全球机器人产业 链加速向大陆转移。外资品牌地位动摇,二线品牌彼此整合或者被整合; 国际四大家族变为三大家族,其中德国 kuka 已经被中国企业美的收购。国 产机器人已经具备从产业链各个环节跟外资直接竞争的实力。
2019 年整体国产化率超 30%,产业链不同环节突破进程有快慢。技术难度 最高的上游三大核心零部件及中游本体的国产份额均超过 20%,系统集成 汽车领域国产份额达到 70%、3c 领域达到 50%,长尾行业达到 90%。根据 ifr 数据,2018 年国产整体份额从 2017 年的 22%增长到 27%,2019 年国产 份额预计超过 30%。
4. 投资建议:看好本体、系统集成龙头的集中度提升
2020 年市场复苏,最看好系统集成环节
从市场规模来看,系统集成规模最大;从毛利率来看,系统集成毛利率 30-40%,甚至 50%,较高;从竞争力来看,本土集成商垄断低端,领先中 端,渗透高端;从本土化率来看,系统集成本土化率也高于中上游环节。
从 2019 年财务数据来看,对比国外巨头和国产企业,系统集成商业绩表现 最佳(汽车电子、3c 领域更优)
系统集成,最看好汽车电子和 3c 电子下游
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推动下汽车电子成本占比以超过 1pct/年的速度提高。
新能源车投资正盛,进一步驱动汽车电子市场。近期,德国宝马宣布从宁 德时代采购价值 73 亿欧元的电池组,此前订单总价为 40 亿欧元,目前合 同有效期从 2020 年延伸至 2031 年。叠加此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投产、 大众 id3 量产下线、德国拟加大电池厂补贴,均意味着全球电动化加快。
需求旺盛、潜力大、壁垒高、国产化是趋势。德国博世、大陆集团资本开 支占比销售额比例常年在 5%-6%,电装集团在 7-8%左右,联合电子则在 10% 左右;主机厂对零部件企业有年降要求;自动化率处于较低水平,改造潜 力大;需联合开发,深度绑定,进入壁垒高;随着国内集成企业技术进步, 替代国外集成商是产业趋势。
汽车电子固定资产投入占比在 7%左右。汽车电子领域自动化产线投资占比 固定资产在 50%左右。测算可得, 2020 年我国汽车电子自动化市场达到 285 亿元,全球汽车电子自动化市场 665 亿元。
全球汽车电子总市场约 20000 亿元;中国 2019 年约 7000 亿元,汽车新能 源化高于全球,汽车电子成本上升速度也高于全球,预计 2022 年达到万亿。
3c 电子自动化:2020 年是 5g 大年, 3c 电子自动化需求旺盛
3c 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1、产品设计;2、零部件制造和组装;3、整机组装。
品牌商负责设计、零部件外包、组装代工。其中组装段位于产业链最末端,人 数最多,自动化改造需求空间大。国内自动化供应商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
3c 产品生命周期短,技术更新快,产品以多批次、小批量为主,自动化生产线 的柔性不如传统流水线,一旦产品更新换代,自动化生产线需要重新规划。
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率普遍较低,成本端驱动行业自动化率提升。
富士康已使用 5 万台机器人,年产 1 万台,提出目标 2020 年自动化率 30%。
……
(报告来源:国金证券)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