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类不再有夜晚——光源发展简史

想必读过小学的人,都听说过“凿壁借光”的故事,这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还有““囊萤映雪”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因为好学,但是夜晚没有光,然后想尽办法“找光”读书。
光源是指发出一定波长范围的电磁波(包括可见光与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不可见光)的物体。通常指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体。凡物体本身能发光者,称做光源,又称发光体。如太阳、恒星、灯以及燃烧着的物质等都是。
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等依靠它们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射物体不能称为光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可见光的光源。可见光以及不可见光的光源还被广泛地应用到工农业、医学和国防现代化等方面。
从最初的自然光到现在的人造光源,人们不再惧怕黑暗,有了光,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60万年前:人类在大自然里发现了火,并学会用篝火取暖、火炬照明。
这就是最初的人工光源。
7万年前:聪明的人类在空心的岩石或贝壳里,塞一些干苔藓、干树叶,用火点燃后摆放在山洞里。这是真正意义上灯。
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人造光。
2万年前:
他们发现动物的油脂(鸟类、鱼类等)也可以当做燃料来使用。于是发明出了动植物油灯。
公元前3000年:
蜡烛诞生了。此时,虽然火焰点燃地只是简单的油灯(燃料为动植物脂肪、鱼油、植物油),但它却是17世纪的主要光源之一。
公元前500年:
有人将已有的蜡烛改良了一下:制作出一个空腔器皿,把油放在里面,再将延伸于器皿外的灯芯点燃。
这样做,可以使燃料燃烧更充分,而且还能防止老鼠偷油吃。
公元1700年:
人们发现地底下涌出来的天然气(瓦斯)也可以燃烧,将它导入细管,人为控制也可以点燃,并且效果极好。
由此,煤气灯被研发出来。实验成功后,在接下来200年的时间内,它一直为视为主要照明光源。
18世纪初:
在宾夕法尼亚发现了石油,有些人尝试着将石油提炼,发现提炼后的油也可以点燃。
他们将这种处理后的石油称之为煤油,并制作出煤油灯。
1808年:
汉弗莱·戴维爵士用两根碳棒放电制作出了碳弧灯,这是第一盏电灯。
但是,碳弧灯的寿命非常很短。伴随着发光时间的增长,碳弧也再被不断地烧毁。
直到1879年:
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碳丝的白炽灯,虽然还是很容易被烧断,但在碳弧灯的基础之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1911年:
在白炽灯问世不久之后,乔治·克劳德也开发出了霓虹灯。
1926年:
德国制造出的专业荧光灯也相继问世。
1944年:
美国在荧光灯的基础之上制造出环形荧光灯和长管型日光灯。
1961年:
美国又发明了金属卤化物灯,现在人们所使用的金卤灯与当时的金卤灯没有多大区别。
1962年:
nick holonyak jr 发明出了发光二级管,此时的二极管光效很低,而且只能发出红、黄、蓝、绿、紫光,不能发出白光。所以led灯一直处于传统光源的压制之下。
1993年:
一直到中村修二博士发明出了超亮度蓝光二极管,才致白光led来发成功。
光是构筑室内的灵魂,没有光,视觉从何谈起,室内形式元素中的状况、颜色、质感、形态也都无从谈起。所以,依靠光的能量,我们能过感知一个个的空间,进而感想沾染空间。我们知道,这里的墙面是白色的,地面材质是大理石的,顶面的天花造型,还有人的模样……
不同的室内空间应该有不同的氛围需求,比如热烈的、温馨的、浪漫的、严明的、冷峻的,舒适的等等,这是人的生理与心灵需要所决定的,光在这方面的作用可谓独特。如高亮度的空间觉得明亮,使人愉快;低亮度的空间使人觉得压抑、甚至畏惧;明暗强对比的空间具有紧张、抚慰感;明暗弱对比的空间则放松、温馨。我们可以利用光的强弱、光的冷暖,在不同的场合加以明确的决定,可以说明,它开辟了空间性质的新领域。
不管白天和夜晚,我们都在利用着灯光。由此可见,光一旦消失,黑暗使人陷入无所依靠的失控状态 ,对周围事物的不知和对将要发生事件的不测,这是如此的畏惧!人对光具有天性的依靠,黑暗中的一道光明为人们生存产生的渴望;就比如春天的阳光给地球披上锦绣的春装,充满勃勃生机;夏天的阳光烈热澎湃,就像一个性格火辣辣的使人不得不屈服他的高涨乐情;秋天的阳光普照的地方让人耀眼,但是使人感觉到一娄娄的温暖;冬天的阳光给人们带来融融暖意……
作者最新文章
03-1116:55
03-1112:45
03-11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