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冠蓄电池6-GFM-120 12V120AH参数及报价


产品名称奥冠蓄电池
奥冠蓄电池
奥冠蓄电池6-gfm-120 12v120ah参数及报价
奥冠蓄电池6-gfm-120 12v120ah参数及报价
奥冠蓄电池6-gfm-120 12v120ah参数及报价
aoguan奥冠蓄电池特点
安全性能好
》贫液式设计,电池内的电解液全部被极板和超细玻璃纤维隔板吸附,电池内部无自由流动的电解液,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无电解液漏出,侧倒90度安装也可正常使用。
》阀控密封式结构,当电池内气压偶尔偏高时,可通过安全阀的自动开启,泄掉压力,保证安全,内部产生可燃爆性气体聚集少,达不到燃爆浓度,防爆性能极佳。
免维护性能
》利用阴极吸收式密封免维护原理,气体密封复合效率超过95%,正常使用情况下失水极少,电池无需定期补液维护。
绿色环保
》正常充电下无酸雾,不污染机房环境、不腐蚀机房设备。
自放电小
》采用析气电位高的pb-ca-sn合金,在20℃的干爽环境中放置半年,无需补电即可投入正常使用。
适用环境温度广
》-10℃~45℃可平稳运行。
耐大电流性能好
》紧装配工艺,内阻小,可进行3倍容量的放电电流放电3分钟(≤24ah允许7分钟以上持续放电至终止电压)或6倍容量的放电电流放电5秒,电池无异常。
寿命长
》由于采用高纯原材料及长寿命配方、电池组一致性控制工艺,np系列电池组正常浮充设计寿命可达7~10年(≥38ah)。
电池组一致性好
》不计成本的保证电池组中的每一个电池具有相对一致的特性,确保在投入使用后长期的放电一致性和浮充一致性,不出现个别落后电池而拖垮整组电池。
①从源头的板栅、涂膏量的重量和厚度开始控制;
②总装前再逐片极板称重分级(≥38ah的电池),确保每个单体中活性物质的量的相对一致性;
③定量精确注酸,四充三放化成制度,均衡电池性能;
④下线前对电池进行放电,进行容量和开路电压的一次配组;
⑤≥38ah的电池出库前的静置期检测,经过7~15天的“时间考验,出库时再100%检,能有效检出下线时难以检出的极个别疑虑电池;
⑥出库时依据电池的开路电压和内阻进行二次配组
日前,根据前三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推倒重审、《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补充通知两则消息,业内得出判断,国家将强力推动电池企业准入及新国标的执行。近日,媒体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修订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证实了此前业内的判断。
该征求意见稿是针对2009年发布的工信部44号文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作出的修订,其中明确要求动力蓄电池检测要通过《汽车动力蓄电池单体和系统生产企业延伸检查要求》,否则使用该电池的新能源车辆无法进入推广目录获得补贴。
动力蓄电池新国标执行大势已定
根据电动网少见获悉《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修订版—征求意见稿)的新版本,对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新增了电池方面的要求,装用的动力蓄电池(包括超级电容器)单体和系统生产企业必须满足《汽车动力蓄电池单体和系统生产企业延伸检查要求》”,已通过延伸检查的单体和系统生产企业,不需重复检查。延伸检查可由单体和系统生产企业单独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延伸检查要求与《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中的要求一致,除了生产规模等方面要求,还需达到2015年发布的新版电池国家标准。
注:《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中关于电池的要求部分
另外,征求意见稿中还明确提出,“自2016年7月1日起,新申报新能源汽车产品及变更扩展产品均应符合本规则《新能源汽车产品专项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的要求;自2017年7月1日起,所有在产产品均应符合本规则相关标准的要求。”可见,修订规则落地之后,将对动力电池企业和整车厂都带来不小的压力,动力电池企业需抓紧在7月1日之前获得《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准入,否则会影响电池产品在新申报车型上的装载应用。已经进入新能源汽车目录的产品,也要抓紧时间调整,在2017年7月1日之前满足相关要求。
电池企业全力应对
牵一发而动全身,新能源汽车新准入政策的出台,必将联动电池企业同时进行技术调整。目前,我国共有150余家电池企业,进入前三批单体目录的电池企业有25家,不论是否进入目录,这些企业都要根据新国标进行技术调整。
针对动力蓄电池新国标的强制执行,catl、比克、普莱德、波士顿等多家电池企业在接受电动网采访时均表示,执行电池新国标整体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由于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动力蓄电池领域利润凸显,近几年来进入电池领域的企业大量增长。同时,因此前政策相对宽松,标准体系不健全,使得大批电池企业野蛮生长,产品水平良莠不齐,劣质低价产品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为新能源汽车埋下了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原有的标准也不能完全适应技术发展,通过执行相对更严格、更高的电池标准,能够鼓励企业致力于技术研发,将技术不达标的企业清扫出局,从而达到引导技术进步的目标。

北京盛达绿能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