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迪安诊断:业绩符合预期,规模优势持续显现【公司研究】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1.19年内生牵引力不断增强,规模优势显现,现金流持续改善
分季度看,公司q1/q2/q3/q4收入分别为18.36、21.58、22.16、22.43亿,同比增长51.80%、23.60%、14.76%、7.7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3、1.75、1.04、-0.04亿,同比增长15.56%、24.11%、18.04%、-104.61%;扣非净利润分别为0.69、1.59、0.90、-0.46亿,同比增长15.38%、18.66%、19.09%、-176%。
q3增速较上半年略有放缓,分析主要原因是去年5月起青岛智颖并表增厚18q2-19q1收入,基数较高所致。q4收入增速放缓及利润为负,分析主要原因是年底医院医保控费最严格,检验量可能减少,但人工、配送费仍正常支出,且19年新疆元鼎商誉减值1.77亿;如果剔除新疆元鼎业绩及商誉减值影响,则归母净利润可达4.8亿,同比增长23.5%,符合我们之前的预测。
19年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32.15%、6.81%,较同期略有下降,分析主要与诊断产品毛利率下降3.3pct,以及q4因为医保控费服务业务占比有所下降有关;但公司规模效应持续显现,服务业务中试剂、人工工资、物流费占营业成本比重较18年分别下降0.93pct、0.57pct、1.27pct。
此外,经营现金流持续改善,主要原因是19年公司改善了应收账款的回笼,部分子公司供应商应付账期延长及支付结算方式变更,应收及应付综合影响经营性现金流大幅改善,延续18年报及19季报好转趋势。随着19q2定增资金到账、省级icl基本完成布局(资本开支预计减少)、银行授信额度充足等因素,公司资金压力将持续减轻。
费用率来看,19年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分别为9.00%、10.4%,与18年相比均有下降,主要在于借助规模优势与医疗诊断产业数字化平台,供应链优化、迪安商业系统(dabs)管理中心推广取得阶段性成果,经营效率提升。公司持续加强研发投入,19年研发费用2.12亿,占营收比2.52%,费用率同比提升0.1%;研发费用中人员成本占58%。
2.疫情影响下20q1业绩承压,维持全年实验室业绩拐点判断不变
考虑新冠肺炎疫情下医院整体门诊量下降,检验开工不足,传导到公司产品代理业务和传统检验业务收入均出现同比下降30%左右的情况,利润同比亦下降6000万元左右,对业绩有负面冲击。但同时,公司有研发+生产+实验室产业链优势,3月子公司迪安生物自主研发的3款金迪安新冠核酸检测试剂产品(pcr检测盒、提取盒、提取仪)获英国mhra注册,通过积极开展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业务,产生的增量收入弥补了传统检验业务收入的缺口。q1若仅计算检验板块业务收入已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且利润同比实现正增长。我们认为疫情期间大量肿瘤、慢病等门诊及手术需求被压制,在疫情过后将恢复增长,目前公司ivd产品代理业务已出现恢复性增长,同时工业也将着力满足疫情演绎所产生的市场需求,扩大新业务收入,预计q2开始业绩将逐步恢复正常增长。
我们判断“2020年将是迪安实验室业绩提速年”的观点不变:目前迪安已经完成38家省级医学实验室中心的全国性布局,同时进一步加速推进区域检验中心下沉,50%的实验室是15-17年成立的,一般需要3-4年盈亏平衡,2019年起15-16年成立的实验室逐步扭亏,2020年将叠加17年成立的实验室逐步扭亏。截止19年q3公司已有23家实验室(约2/3)盈利,较年初增加5家,预计3年左右时间即可实现全部盈利。参考金域医学在19年超过2/3实验室盈利后利润高增长,我们判断2020年将是迪安实验室业绩提速年。
3.渠道、服务外包、合作共建核心业务协同效应明显,icl利润大幅增长
分板块看,诊断服务19年实现收入28.09亿元(+18.92%),毛利率42.34%(+0.88pct);诊断产品实现收入55.02亿元(+23.07%),毛利率27.01%(-3.3pct)。
icl:公司的诊断服务业务已经完成了全国省级布局,截止19年底累计有19家实验室获得iso15189认证,1家实验室获得cap认证;通过强化精细化运营,加强应收款追踪,加大三级医院及地方龙头医院的开发,通过学术营销,着力提升客户单产量等举措,杭州迪安19年营收31.03亿(+26.7%),净利润1.87亿(+23%),净利率6.04%(-0.16pct)。杭州迪安31亿收入中,除了28亿的实验室收入外,还包括3亿其他收入(投资管理、商贸子公司),这部分收入增速超过200%,如果剔除,纯实验室部分的净利率预计是提升的(收入增速18.92%,利润增速23.24%)。预计全年有23家左右实验室盈利,较年初增加5家。
精准中心、合作共建、医共体区域中心:精准中心上,公司着力将精准诊断中心打造成为临床检测和科研服务公共平台、特检项目孵育器以及产品技术创新的应用场景,实现规模化复制,全年业务送检量同比增长200%。合作共建上,19年累计合作共建400余家医疗机构,多个维度满足不同层级医院需求。医共体方面,公司参与了中国县域医共体平台,赋能医共体区域中心检验技术和质量的提升,培育新业务增长点。
4.高端技术平台建设持续加码,加深护城河
公司以技术创新构筑核心竞争力,重点打造临床质谱+ngs两大高端技术平台,范围覆盖从常规到高端的主流技术领域,丰富的检验项目使得公司能够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快速响应下游客户多种检验需求,形成短期内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公司坚持上游产品研发投入,19年已取得三类注册证3项,二类注册证1项,一类备案产品27个,目前有1个三类诊断产品进入注册程序。同时基于lc-ms和nanopore三代测序平台建立了一套用于临床常见微生物快速鉴定和耐药诊断的检测体系,基于一代测序平台已完成9项临床特检项目开发和转化,基于ngs平台已完成两项临床特检项目开发和转化。上海观合作为公司布局cro业务的重要板块,逐步完成从传统向新型中心实验室的转型,桥接临床试验与药物上市后的伴随诊断,19年为200余项i-iv期药物临床试验提供了严格而复杂的实验室解决方案。——研发及技术储备和转化初见成效,护城河不断加深。
盈利预测:公司不断加快渠道业务变革与转型升级,各业务板块增长稳定可持续,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2、6.42、7.8亿元,对应pe分别为29x、24x和19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合作共建项目推进低于预期,医保控费、医疗服务调价对盈利产生负面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