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信证券伍超明:全球产业链短期内无法与中国脱钩

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东大会即将召开。
每年五月的第一个星期六数万投资人都会怀朝圣的心情,前往位于美国奥马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总部。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股东大会将不允许股东亲自出席,改为全程现场直播。
此前,金融界连续三年前往现场为中国投资者带回一手资讯与精彩观点,并在海外举行中美投资人峰会,本次巴菲特股东大会我们亦不会缺席。
4月30日19点,“战疫·未来—金融界之夜暨2020中美投资人云峰会”准时上线,金融界邀请海内外专家共聚一堂,搭建中美投资沟通桥梁,聚焦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与机遇。
在“战疫·未来—金融界之夜暨2020中美投资人云峰会”上,财信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发表观点。他指出,自疫情在全球范围爆发以来,全球贸易不断收缩。至于疫情对其的最终影响有多大,伍超明认为存在三种可能——完全的逆全球化、全球价值链长度缩短、中日韩等东亚国家的贸易份额继续上升。伍超明指出,当前确实存在产业链去中国化的声音,但由于产业链转移的成本高且需要时间过长,短期内产业链不会迁离中国。
对于伯尔希克哈撒韦在疫情期间的巨额损失,伍超明表示这不能说明价值投资问题。长期来看,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无论公司价格如何波动,也不会脱离基本面和公司本身的价值。同时,市场波动意味着有很多机会买到便宜的资产,这对价值投资者来说是很好的机会
相比实体经济,政策措施对资本市场更有效
金融界:政策措施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几何?
伍超明:政策措施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使全球股票市场出现企稳反弹。中国央行在2月3号前后,投放了1.7万亿元作为流动性补充,给了市场一颗定心丸。国内市场企稳,深圳成份指数成功反弹了20%以上,可以说央行打了一场成功的金融风险防御战。与中国一样,欧美央行的反应非常迅速,股票市场也出现了企稳的反弹。道琼斯指数比最低点时反弹幅度超过30%,出现了技术性牛市。
但是,从措施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来看,显然要差一点。货币政策的宽松并不是针对疫情本身的防护,作用不明显。宽松货币政策提供的低成本资金,只有在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后,才能帮助实体经济和居民恢复正常的秩序。
显然在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疫情防控。
全球贸易格局的三种可能
金融界:疫情将如何影响世界贸易格局?
伍超明:我们认为有三种可能性:
1. 逆全球化。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工作机会的减少,全球收入不平等加剧,导致贸易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出现。此次疫情大流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一方面经济规模的恢复需要2-3年才会回归正常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失业率会大幅攀升导致工作机会减少,贫富差距拉大,这位逆全球化提供了更多的土壤,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会被强化,导致与全球化对立的国家化倾向加强。
2. 全球价值链的简化,即缩短全球价值链的长度。自2019年,美国在全球多方面发生贸易摩擦以来,不少国家意识到了全球价值链的风险,担心供应链对外部依赖过强会导致国家无法独立生产。此次疫情的爆发更加重了这种担忧,各个国家会开始重新思考全球价值链模式存在的问题。
3. 疫情后,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贸易份额继续上升。这是因为东亚经济体在此次疫情爆发过程中采取了比较有效的防疫措施,复工复产较早。进入二阶段后,欧美国家的疫情处于扩散时期,且欧美联盟内部、欧盟内部的团结性并不强。字啊这种情况下,东亚经济体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低位会被强化。
全球产业链短期内无法与中国脱钩
金融界:疫情得到控制后,全球产业链是否会出现去中国化?
伍超明:短期内产业链无法去中国化,但是当前确实应该加大对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保证国内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当前确实存在产业链去中国化的声音。这是因为疫情爆发后,各个国家发现防控物资紧缺,产业链在海外,因此想在国内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第二, 短期内,全球产业链无法也不会与中国脱钩。这是因为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中国的经济体。各个国家,如:美国、欧元区等发达国家,很难构造出独立的产业链。全球产业链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逆转性的变化。这是因为产业链的跨国转移难度很大,需要时间。对于跨国公司来说,重置产业链的成本很高,一方面要考虑关税问题,另一方面要考虑物流成本、供应链配合产业的完善度和成熟度,在中国的跨国公司的生产投资、产业链条等等都在中国,短期大规模撤走并不现实。中国相对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以及与全球价值链深度融合的地位,短期内并不容易被替代。因此,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重要地位不会发生改变。
第三, 从历史的经验规律来看,全球产业链转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产业链原本在中国的转移会更加漫长。历史上几次的制造业大迁移一般都需要20多年的时间,第一次制造业大迁移发生于20世纪初,是由美国接替英国承担了全球制造业产业,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由日本接替美国,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由亚洲四小龙接替日本,第四次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中国接替亚洲四小龙,承接了全球制造业产业。在第四次转移的过程中,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转移时间持续了10年以上的时间,并且产业的转移都遵循着一个规律——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全球产业的发展会向消费增长热点地区靠近,中国的内需市场非常庞大,有四万亿中等消费群体,这对中国国内消费品生产会带来很强的支撑。所以,制造业的转移会受到很大制约,此时转移的难度更大,时间更长。
短期损失不能代表最终投资的亏损
金融界:巴菲特损失严重,价值投资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伍超明:巴菲特可能在短期出现了一些投资损失,但不意味着价值投资失灵。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买市场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即低估值的避险标的。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市场参与者对经济下行和债务违约的担忧明显增加。股票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导致部分股票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
但是从长期来看,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无论公司价格如何波动,也不会脱离基本面和公司本身的价值。2008年次贷危机时,巴菲特也曾出手抄底高盛的股票,买入后高盛股票的价格一度回调50%以上,而且在危机过去后,高盛股票持续回升,这笔投资的最终收益率达到了30%以上。短期的损失不能代表最终投资的亏损,更不能归结于价值投资理念的错误。
本次疫情是全球性危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幸免,对经济的影响深远,大于金融危机。imf在四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这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衰退,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毫无疑问会影响资产的价格,企业盈利下降,债务违约增多,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这会引起股价出现戴维斯双杀的现象。
但市场波动也意味着会有很多机会买到便宜的资产,这对价值投资者来说是很好的机会。价值投资仍然适用于目前的市场,当然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投资者要对股票的内在价值有合理的判断,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有充分的考虑,而且资金流动性也要足够的时间可以等待价值回归,找合适的时机买价格合理的股票。
不要做自己不专业的投资
金融界:对普通投资者有什么建议?
伍超明:人类终将战胜新冠病毒,但是疫情导致的经济冲击需要更多时间消化。全球经济、金融的不稳定因素还在不断增加,在黑天鹅还没有飞走的背景下,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要敬畏市场,多些耐心,不要做自己不专业的投资,注意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来源:金融界网站 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