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 科普,采用实际自然灾难或安全隐患场景作为环境布景,体验者在接受vr科普时,真正达到身临其境,内外合一;各科普体验模块均设计了各种人与内容、人与环境的多重互动环节,让体验者在紧张的危急时刻,依然需要激发心智,智勇应对险情。
vr科普教育馆的意义:
vr综合科普馆融入地震、台风、消防、工地安全、航空航天等元素。以vr为依托,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增长科普知识,让科普真正直达人心,丰富了科普宣传教育手段和形式,弥补了传统科普宣传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的缺憾,是对传统科普宣传、教育手段的有效补充。
1、沉浸式场景 2、主动性强 3、节约科普成本
地震科普体验馆:知识型 趣味性 参与性 互动性
地震屋是模仿地震真实发生的系统。提高方防震自救水平,普及地震知识;
继承影视、广电、体感和遥感动感系统等多项现代化科技手段,使地震体验馆在展示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出起点高,科技含量大,趣味性十足;
整个体验环节涵盖地震知识培训、4d动感影院地震内容演示、地震小屋模拟体验,各环节均设置了求生模拟障碍及问题知识点。
台风科普体验馆:沉浸式 体感式 拓展性 仿真性
陈本投入耕地 降低灾模拟的经济投入;
寓教于乐中增长台风知识,侧重增加台风模拟的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令人耳目一新;
逼真场景,身临其境,影像画面与台风实时同步,配合闪电,下雨,烟雾特效,营造真实的台风环境;
系统操作简单,启动后全自动运行。
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研发各类科普内容:流动科普箱、食品科普馆、ar人体科普馆、科学工程科普馆、医学科学科普馆、生命科学科普馆等科普教育内容;广泛应用于科技馆、天文台、地震局,宇航局,学校、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
江苏小七以vr技术为核心引擎,用技术为百业赋能。以项目策划、产品开发应用为平台支撑,致力为文旅、主题公园、博物馆、科技馆、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电网、智慧交通、房地产、汽车、娱乐等领域提供vr 的多元化解决方案。
http://www.xiaoqivr.cn/?hh
本文相关词条解释
科普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长点”。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 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科技与社会又作为科学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长。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则为科学普及不断提供新的生长点,使科普工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社会性、时代性。形象地说,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在这个舞台上是没有传统保留节目的。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它既不同于学校教育,也不同于职业教育,其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科学普及的特点表明,科普工作必须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多种流通渠道和信息传播媒体,不失时机地广泛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才能形成规模宏大、富有生机、社会化的大科普。现代科学技术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立体结构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种社会职能。在科普工作中,既要注重科技知识的外在功利,又不可忽视其内在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知识信息中含有的四个不同层次(即数据、信息、知识和智能)中,占据最高层次的智能,才是构成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最具活性的重要素质。而这对身处不同岗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科技工作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
vr
虚拟现实技术演变发展史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有声形动态的模拟是蕴涵虚拟现实思想的第一阶段(1963)年以前虚拟现实萌芽为第二阶段(1963 -1972 )虚拟现实概念的产生和理论初步形成为第三阶段(1973 -1989 )虚拟现实理论进一步的完善和应用为第四阶段(1990 -2004 )。2016年2月3日,虚拟现实技术登陆台北电玩展受热捧。
江苏小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7602507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