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4日讯(记者 贾佳)看病,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近日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崔玉英提出建议,要确立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简称“总医院”)重要地位,抓准总医院建设三大要素。
2009年以来,各地大胆探索县域医共体,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了一批制度性成果,其中以福建省探索建设的县域总医院最具典型。但这是一项涉及多元利益,需要啃硬骨头的综合性改革,加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改革基础条件及进展也不同。随着改革日益深化,难度也将变大,有必要在深入推进县域内医共体建设上,对其重要意义进行再认识,对改革难点痛点和切入点进行再梳理,以便在更高水平上总结复制推广成功经验,切实惠及万千百姓。
崔玉英认为,总医院建设是县域内卫生健康治理体系的重大变革,也是县域内卫生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载体。总医院功能定位是保障县域内人群健康,是保障基层人民健康的责任主体,这就使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保障为中心成为可能;总医院实行的是管办分开管理体制,力求通过撬动体制改革,为“大卫生、大健康”管理体制打基础;总医院建立使得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功能定位更明晰,实现分级诊疗,倒逼城市医院更注重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崔玉英表示,要整体、系统和综合地推进总医院建设。总医院建设不是县域内各类医疗机构简单合并,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人财物为一体健康管护组织(共同体)。因此,各项改革需要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推进,革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促进公益性回归,如通过药品、耗材的“零差率”销售消除国家政策性逐利导向,通过院长年薪制、医院薪酬制度、医院收付费制度等改革遏制部门制度性逐利倾向,通过“工分制”等体现以技术劳务健康价值为导向的分配制度,革除医院内分配机制逐利性和革除灰色利益链条;通过“三医联动”“腾笼换鸟”等措施,向改革要“红利”;加大对公立医院合理补偿,落实政府投入保障责任。
崔玉英强调,总医院建设要明确主体责任、运行机制和利益纽带。一是以县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为龙头,打通县域内医疗机构行政壁垒,成立总医院,明晰办医和健康责任主体;二是建立总医院内部人财物等资源集中统一管理运行机制;三是建立健康管护激励机制,医保基金使用由过去只能购买医疗转向购买医疗和健康并重,推行医保打包支付,实行“总额包干、超支自付、结余留用”原则,将结余医保基金纳入医务性收入,引导“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同向而行,使医疗系统从以赚钱为中心→以治病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四是改革以经济效益挂钩的薪酬制度,实行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的制度,建立以健康为中心薪酬分配激励机制。
崔玉英建议,落实总医院建设中的政府职责。坚持政府主导,党政一把手挂帅,督促部门放权,明确界定政府职能部门与总医院的权力清单。政府要建立卫生健康和医保“双监管”体系,承担总医院建设和监管责任;搭建基于健康的卫生信息化系统,助力医防融合、分级诊疗和服务监管;加强对中医药重视和投入,发挥在医疗和健康促进的作用。
最后,崔玉英还建议,推动以疾控中心为主的公共卫生机构融入医共体建设。设立以总医院、疾控机构人员组成的 “医防融合办公室”,健全医防融合机制,提升总医院内涵与外延,预防体系与医疗体系深度融合,做好健康促进和医疗工作。帮助和促进老百姓从花钱买治病到花钱买健康管护的提升,建立起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价值医保、价值医疗、价值医药新型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卫生与健康服务,减少资源浪费,获得最大效益。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