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京、津、冀等九省带量采购人工晶体类眼科耗材谈判结束,19个产品中标入选。这是我国第一次跨省联合进行带量采购,标志着地区联盟的带量采购方式正式落地。在这九省带量采购刚刚结束没两天,5月21日,重庆、贵州、云南和河南四省医保局又联合发文,组成地区联盟对吻合器、补片、胶片3类高值耗材开展带量采购工作。而根据国家医保局3月的文件要求,在今年9月中旬以前,11个试点省份(江苏、安徽、福建、青海、上海、浙江、湖南、重庆、四川、陕西和宁夏)也要全部开展医疗器械高值耗材的带量采购工作。显然,今年将是医疗器械领域大震动的一年,高值耗材的带量采购全面推行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大趋势。
可谁也想不到,在这个时候,居然会有一个企业展出来对带量采购说不,并把反对提案递交到正在举行的两会上进行讨论。据媒体报道,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常兆华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暂停高值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试点。
常兆华的理由是,一方面受今年年初新冠疫情的影响,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院给出的调查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医药行业亏损总额近百亿元。到二季度高耗材行业才刚刚开始复苏,就大范围进行带量采购,会给整个行业造成巨大打击。另一方面,也是他提出最有价值的理由是现在高值耗材医疗器械还缺乏统一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评估,就只从价格上进行比较采购,没有办法保证采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是在已开展带量采购的地方工作来看,存在已经开展带量采购的器材又在其他省份进行重复采购,造成没有意义的“价格车轮战”。
其实,从微创医疗董事长常兆华的提案看,他并不是完全反对现行的高值耗材带量采购政策,而是希望在这个特殊时期不要走得太急,应该改进以前工作中存在的缺陷,更稳健地推进这项工作。关于医疗器械的带量采购工作,此前一直有不少业内人士对缺少统一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带量采购存在担忧,认为这样纯粹以价格为导向,最终让质量不高的产品流入医院,而这些高值耗材很多都是用在一些重要的手术当中,会对患者的治疗、康复产生不利影响。
诚然,国家希望通过带量采购扶持更多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实现更多的高值耗材国产替代。但现实情况却是中国的许多医疗器械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的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不小的质量差距。这方面要完成国产替代比医药领域更难,不能用简单的行政手段强制干预。因此,常兆华的提案并不是给医疗器械高值耗材的带量采购全面推进泼冷水,而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研究问题。早日出台统一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才是高值耗材带量采购推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