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5月28日,由浙江省农信联社主办的第三届长三角农村金融座谈会在浙江桐乡召开。座谈会以“融入社会治理 深化改革发展——农信机构全面助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展开讨论。中国银行业协会、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等机构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会。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共三省一市的农信联社、农商银行、辖属部分农商银行以及华为、之江实验室等相关负责人、专家共100余人,共商金融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浙江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在主旨演讲中指出,近年来,长三角农村金融机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农信系统存贷款规模均位居当地银行业第一,上海农商银行在当地金融市场也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以浙江农信为例,自2004年成立以来,浙江省农信联社带领全省农信系统始终坚守“姓农、姓小、姓土”的核心定位,坚持深耕本土、做小做散、专注主业,规避了外部风险挑战,经受住了内外部考验,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农信机构如何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将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治理成为战胜疫情的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制度。 据王小龙介绍,目前,浙江农信有4100多个营业网点、1万余家丰收驿站、2万余个便民金融服务点、5万余名干部员工,金融服务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绝大多数行政村。特别是浙江省农信联社打造统一的省级服务大平台,为全省农信系统在许多领域的服务和竞争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王小龙表示,面向未来,浙江农信不做选择性的普惠,而是要做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并将全面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以普惠引领大零售转型,以科技引领数字化转型,把足额、便捷、便宜的金融服务真正做到全覆盖、无死角,积极构建符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社区特色的信用生态和治理体系,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社区银行。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委员、代理秘书长张芳在演讲中表示,站在推进全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下,农信机构如何融入社会治理,不仅是深化自身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她同时提出了五点建议,分别是,深刻认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坚持支农支小战略定位,保持县域法人地位不动摇;进一步优化金融供给,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充分研判当前形势,提高忧患意识;进一步发挥中银协以及相关合作协会的平台作用,进一步促进农合机构融合发展。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副巡视员傅晓提出的建议包括调整优化金融体系;对金融组织自身进行调整;研发适合中小企业、适合科创发展的金融产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借助大数据、互联网;要培养专业化人才,只有专业化人才才能成就专业化银行等。 傅晓认为,长三角一体化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只要金融机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在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协同方面走出新路。 江苏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吴万善在发言中指出,长三角金融机构合作机制建立以来,三省一市农信机构的交流合作更加深入密切。希望借助这一机制,更好地推动长三角金融机构在信息数据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在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和风险联防联控等更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全面助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 安徽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钟园认为,从金融与社会的关系看,经济结构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从农信机构发展转型需求看,当前,农信机构的业务发展转型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从国外社区银行的经验看,对农信机构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银行发展之路,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启示。 上海农商银行首席财务官姚晓岗强调,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诸多问题,金融机构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社会治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金融机构通过发展普惠金融参与社会治理上大有可为。他表示,上海农商银行始终坚持普惠兼容的“三可”原则——可获得、可负担、可持续。一是通过金融服务的便捷化、普惠化、多样化提高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二是优化金融资源,减费让利,践行普惠金融的可负担性;三是打造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 此外,在此次研讨会上,浙江省农信联社分别与华为、之江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成立ict数字化转型实验室、江之信金融创新联合研究中心。当天下午,浙江省农信联社还举办了“贸易变局 创新突破”国际业务论坛和“数字未来 由你定义”金融科技论坛。   5月28日,由浙江省农信联社主办的第三届长三角农村金融座谈会在浙江桐乡召开。座谈会以“融入社会治理 深化改革发展——农信机构全面助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展开讨论。中国银行业协会、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等机构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会。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共三省一市的农信联社、农商银行、辖属部分农商银行以及华为、之江实验室等相关负责人、专家共100余人,共商金融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浙江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在主旨演讲中指出,近年来,长三角农村金融机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农信系统存贷款规模均位居当地银行业第一,上海农商银行在当地金融市场也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以浙江农信为例,自2004年成立以来,浙江省农信联社带领全省农信系统始终坚守“姓农、姓小、姓土”的核心定位,坚持深耕本土、做小做散、专注主业,规避了外部风险挑战,经受住了内外部考验,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农信机构如何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将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治理成为战胜疫情的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制度。
  据王小龙介绍,目前,浙江农信有4100多个营业网点、1万余家丰收驿站、2万余个便民金融服务点、5万余名干部员工,金融服务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绝大多数行政村。特别是浙江省农信联社打造统一的省级服务大平台,为全省农信系统在许多领域的服务和竞争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王小龙表示,面向未来,浙江农信不做选择性的普惠,而是要做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并将全面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以普惠引领大零售转型,以科技引领数字化转型,把足额、便捷、便宜的金融服务真正做到全覆盖、无死角,积极构建符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社区特色的信用生态和治理体系,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社区银行。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委员、代理秘书长张芳在演讲中表示,站在推进全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下,农信机构如何融入社会治理,不仅是深化自身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她同时提出了五点建议,分别是,深刻认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坚持支农支小战略定位,保持县域法人地位不动摇;进一步优化金融供给,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充分研判当前形势,提高忧患意识;进一步发挥中银协以及相关合作协会的平台作用,进一步促进农合机构融合发展。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副巡视员傅晓提出的建议包括调整优化金融体系;对金融组织自身进行调整;研发适合中小企业、适合科创发展的金融产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借助大数据、互联网;要培养专业化人才,只有专业化人才才能成就专业化银行等。
  傅晓认为,长三角一体化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只要金融机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在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协同方面走出新路。
  江苏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吴万善在发言中指出,长三角金融机构合作机制建立以来,三省一市农信机构的交流合作更加深入密切。希望借助这一机制,更好地推动长三角金融机构在信息数据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在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和风险联防联控等更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全面助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
  安徽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钟园认为,从金融与社会的关系看,经济结构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从农信机构发展转型需求看,当前,农信机构的业务发展转型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从国外社区银行的经验看,对农信机构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银行发展之路,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启示。
  上海农商银行首席财务官姚晓岗强调,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诸多问题,金融机构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社会治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金融机构通过发展普惠金融参与社会治理上大有可为。他表示,上海农商银行始终坚持普惠兼容的“三可”原则——可获得、可负担、可持续。一是通过金融服务的便捷化、普惠化、多样化提高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二是优化金融资源,减费让利,践行普惠金融的可负担性;三是打造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
  此外,在此次研讨会上,浙江省农信联社分别与华为、之江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成立ict数字化转型实验室、江之信金融创新联合研究中心。当天下午,浙江省农信联社还举办了“贸易变局 创新突破”国际业务论坛和“数字未来 由你定义”金融科技论坛。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