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 | 偶尔失控,常常偏低,总是飘忽


上期话题
偶尔失控,常常偏低,总是飘忽
(戳标题,即可查看上期文章回顾)
问答
过孔的阻抗随长度的变化趋势,大家有什么想法呢?
感谢众多网友的回答,这篇文章是近期本人阅读量最高的一篇哈!可能是因为题目比较吸引吧,哈哈哈!
言归正传,过孔其实是很难分析的一个结构,这句话高速先生已经说过n次了,对于本期文章的答案其实算是比较开放,大概说说我们的想法哈。
1,过孔结构本身的组成分为几部分,有焊盘,有过孔的钻孔,然后需要有反焊盘,旁边有地过孔,stub等,它们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阻抗,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
2,如果反焊盘,地过孔,stub都不变的情况下,单纯改变出线层,也就相当于改变了过孔的有效长度,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影响过孔阻抗的因素就变成了焊盘和钻孔本身了。
3,本文最关键的地方来了,就是过孔孔盘和钻孔本身的较量,如果是bga里面的小孔,孔盘和钻孔的相当关系是孔盘呈容性,钻孔呈感性,因此过孔越长,感性大于容性,阻抗越来越高。然后去到连接器的孔,就刚好相反了,因为钻孔比较大,所以钻孔相当于孔盘呈容性,因此过孔长度越长,容性效果越明显,所以阻抗就呈下降的趋势了。
4,至于也有网友问到,那么我们以后既有bga孔又有连接器孔的时候应当怎么出线呢?高速先生的回答也还是“it depends”哈。主要还是要看bga的pitch,连接器的尺寸,信号的速率,包括能不能进行背钻等这些因素才能最终下结论,而且过于过孔来说,仿真是最好也是最精准的手段来判断性能,从而做出选择的手段。
(以下内容选自部分网友答题)
1.stub影响阻抗,越长,阻抗越小2.同一对过孔,在不同频率下,阻抗也不一样
3.仿真过孔的时候,要先搞清楚过孔的通信的速率 
@ 欧阳
评分:2分
过孔孔径根据情况尽量放大,孔与走线的距离尽量减小。过孔数量也要控制。减小过孔阻抗不连续性的常用方法有:采用无盘工艺、选择出线方式、优化反焊盘直径等。优化反焊盘直径是一种最常用的减小阻抗不连续性的方法。由于过孔特性与孔径、焊盘、反焊盘、层叠结构、出线方式等结构尺寸相关,建议每次设计时都要根据具体情况用hfss和optimetrics进行优化仿真。当采用参数化模型时,在审查时,需要pcb设计人员提供相应的仿真文档。过孔的直径、焊盘直径、深度、反焊盘,都会带来变化,造成阻抗不连续性,反射和插入损耗的严重程度受影响。
@ 龍鳳呈祥 
评分:3分
线路板上物件的阻抗与它所包含的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有关,其中与电容成反比,与电感成正比。当二者都变大时,就要看分子的变化率大,还是分母的变化率大。1.微小孔由于在空间上x、y方向与其它金属隔海相望的面积小,造成寄生电容偏小,当换层变化时就算它尾巴翘上天,还是那么一点点。z方向的过孔长度决定了电感的大小,当换层改变,电感将10倍、100倍的变化。这个时候电感变化率大,电容变化率小,过孔越长阻抗越大。2.接口处用大过孔就剧情反转,电容变化率大,电感变化率小,过孔越长阻抗越小。孙大圣说过,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
@  山水江南
评分:3分
感觉像是连接器孔变大以后,孔盘比变化导致的。
@ 牧马
评分:3分
1.在优化过孔阻抗时,要特别注意过孔所要跑的信号频率,在特定频率下优化阻抗。
@  ben
评分:1分
感觉 应该是bga区域的过孔孔径与连接器过孔孔径的差异有关。连接器过孔孔径太大,提供有效的寄生电感有限,导致了结果相反。
@  liu fan
评分:3分
连接器过孔尺寸比bga过孔尺寸大的多,在stub等因素影响下,线宽对阻抗的影响变大了。
@  liqq
评分:1分
回流地孔和孔结构影响很大
@  now 
评分:1分
过孔的阻抗与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有关。过孔不会影响寄生电容,对寄生电感影响较大。过孔越长,寄生电感越高,阻抗越大。
@  晴天
评分:2分
理论上来说高速连接器布线层靠上的阻抗较低,但当板厚较厚时,比如5mm,如果此时将布线层选择在较靠上的层面时,背钻深度超过3mm~4mm那么板厂此时的加工精度是达达不到stub控制在6mil~8mil以内的,实际上相对来说这样的布线层面一定程度上,过孔阻抗会低于中间布线层。
@  cun
评分:2分
小白猜想:bga下面的过孔比较小,越长电镀中间可能会比两边稍微薄一点,因此越长阻抗越大。而一般连接器的过孔比较大,即便做了优化,阻抗依旧偏低,所以越长,相当于此处阻抗偏低的线长更长,因此阻抗会更低……
@  trunktren
评分:2分
连接器过孔的尺寸比bga过孔的尺寸大很多
是否是这个原因   
@  roy tang
评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