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仁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十几个世纪以来,相传成书于东晋时代的《笔阵图》,对书法用笔进行了形象描述,其近乎玄妙的论述,成为古今书法用笔的高标。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的气氛中,仍能以上承二王遗韵,同时将清代碑学杂糅其间,又不失新时代风貌的书法实践并不多,于右任是领军人物。
如今,在艺术市场中,对于右任书法艺术的再认识、再发现正高潮迭起。市场上于右任作品逐渐增多,形成了集藏热点。作为我国近现代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于右任集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记者于一身,其学问广博精深,书法精美令人赞叹,他力推的文字改革、草书创新发展,适应了时代变革,他所具有的文人精神气概,被人们传颂。他被誉为“当代草圣”“旷代书圣”。
艺术市场的“于右任热”
远在十年前的2010年5月,中国嘉德推出138件拍品,组成了“一代书圣于右任”专场,该场拍品悉数成交,总成交额4510万元,作品平均单价超过30万元。自此,促成了当代艺术市场对于右任书法的再发现。
2013年6月,北京匡时推出“挹翠庐”藏于右任书法专场,上拍82件作品尽数成交,总成交额2229万元。
2014年5月,中国嘉德再次推出“一代书圣于右任”专场,138件作品依旧全部成交,总成交额6452万元,在市场引起轰动。
2019年,适逢于右任诞辰140周年。6月3日,中国嘉德2019年春拍又一次推出“一代书圣于右任”专场,拍品全部成交,总成交额为3997万元。
在既往艺术市场中,于右任作品成交价格较高的,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其早年作品,尤其在上世纪20-30年代间。于右任书法风格呈现鲜明的“二王”风格,同时,其遒劲有力的魏碑作品、行楷、行书、行草等,字体、风格丰富,且存世数量不多。其次是其艺术中期作品,上世纪30-40年代间,因时局动荡,于右任“无心致力余事”,此时期,他的书体结体略显拘谨。另外是其在1950年至1964年“南渡”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作品丰富,且以其独特的草书为主。
几十年来,妍美的书法风格一度盛行,为人们推崇。而近年,随着大众审美品位提升和变化,各种风格的书法作品愈加被人们珍视。富含书卷气息和历史维度的近现代精品,逐渐得到市场肯定。在这一趋势中,于右任作品价值的进一步被认知、发现和重视,便顺理成章。
融合草书与魏碑的“西北奇才”
独特风格离不开笔耕不辍的临池功夫,也离不开于右任对书法艺术的深刻领悟和勇敢实践。
少年时期,于右任的书法启蒙在私塾。像当时很多青少年一样,他为了应试主攻馆阁体。青年时期,他广泛研究汉隶、魏碑、唐楷,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渐形成独特的魏碑书体。他曾四处寻访古代碑帖,苦心钻研,在其魏碑风格基础上,融入隶篆草等用笔方法,逐渐自成一体,二十五岁即被誉为“西北奇才”。
上世纪30年代初,于右任开始广泛研究草书,创立“标准草书”前后,其书法作品同时兼具了魏碑的厚重和草书的灵动,在书法史上罕见,因而独领风骚。晚年,于右任的书法再度冲破藩篱,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确立了其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
相传,上世纪20年代初,有一段时间,于右任在上海鬻字,因而,其作品很早便进入市场。近年来,近现代名人书法被视作集藏洼地,愈加被人们重视。于右任的书法作品价值,在这一潮流中凸显。因而,诸多拍卖公司推出于右任书法专场,并纷纷获得“白手套”。
文人的家国情怀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国殇》一诗,于右任多次抄录,被传为千古绝唱。文人的家国情怀,也是其书法作品愈加发光发热的原因。
2019年4月11日,在于右任诞辰140周年之际,各界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艺术大师。4月2日,在温州半山筑园美术馆,“为万世开太平——于右任诞辰140周年书法展”开幕;4月11日,“纪念于右任诞辰140周年——于右任遗墨文献展”在西安龙艺堂美术馆举行;5月18日,由中国文联、国家文物局、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三原县委、三原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望故乡——于右任书法三原故里特展”在三原县于右任书法博物馆开幕;5月19日,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和西安于右任书法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于右任生平文献影像展”开幕暨座谈会在于右任书法艺术博物馆举行……于右任和其作品具有的文化意义和魅力,远不止于艺术价值。
生于晚清的于右任,适逢时局混乱、政治腐败、外强横行,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他曾因倡言革命遭清庭通缉,也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他先后创办多份报刊,成为革命的号角先锋。护法运动时期,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致力西北革命,历尽艰辛,功勋卓著。
其有诗曰:“柳下爱祖国,仲连耻帝秦,子房报国难,椎秦气无伦。报仇侠儿志,报国烈士身。寰宇独立史,读之泪盈巾。逝者如斯夫,哀此亡国民。”
中晚年后,于右任身居要职,地位显赫,但却因两袖清风而生活拮据,被迫南渡后更加抑郁。病逝后,他留给后人的只有几箱书及借条。
千百倍于往昔,广草书于天下
数千年来,潜心翰墨的书家众多,但投身政治,并留下美好史名的书家,除颜真卿以外,则并不多见。于右任不仅在革命生涯和艺术实践中都有所创建,他还热衷草书研究,创立标准草书的文化、历史、社会价值,更凸显了其作为教育家的社会使命感。
上世纪上半叶,随着社会进步、思想解放和西方学术大量引进,各种对汉字的议论出现,传统汉字书写不利于学习、传播,影响工作效率的言论迭出。有的直接提出,废除汉字,实行“拉丁化”。书法家、革命者于右任有自己的见解。
1927年前后,于右任开始热心草书研究,他集书道同仁,成立标准草书社并耗尽毕生精力,致力修订推广《标准草书》。他认为,自古草书就是汉字提升书写和传播效率的方式,如果将其进行标准化改造,不仅可以提升书写速度,进而提高社会效率,还可以提升草书、乃至汉字的美学价值。
在研究古代三百多种《千字文》和历代书家大量草书作品的基础上,于右任提出“易识、易写、标准、美丽”四大法则,确立草书系统,契合草书部首符号,表例条贯、晤一通百。在紊乱复杂中整出清晰严整的演变规则,为草书历史作了总结,为后世发展开辟了新路。
《标准草书》序言中写道:“吾国草书之兴,远在汉初,先哲立旨,为其‘爱曰省力’也。今时之足珍,千百倍于往昔,广草书于天下,以利制作而新国运,此其时也。”《标准草书》在中国文字史上有划时代意义,影响深远。
《标准草书》编订后,于右任的草书创作风格也渐趋成熟。他将原本雄浑的魏碑功夫,自然带入了草书创作,使其草书充满了力量感与运动美。
如同很多古代文人一般,于右任留下的文化痕迹遍及多地。相传祖籍陕西省三原县的于右任,每次回乡探亲都在县城明德亭餐馆品尝风味菜点。煨鱿鱼丝、干煸鳝鱼、白封肉、疙瘩面、金线油塔,都是其喜爱的菜肴,他曾乘兴为该店挥写了“明德亭”匾额,使这家创建于1931年的餐馆,蜚声遐迩。如今在当地,明德亭仍有广泛影响。
近年,随着艺术市场逐渐成熟,人们对书法文化认识层次加深,收藏者和投资者的眼光和口味也愈加独到而尖锐,于右任等在书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艺术家,其作品、其人、其事、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将被愈加彰显。
本报记者 安仁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十几个世纪以来,相传成书于东晋时代的《笔阵图》,对书法用笔进行了形象描述,其近乎玄妙的论述,成为古今书法用笔的高标。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的气氛中,仍能以上承二王遗韵,同时将清代碑学杂糅其间,又不失新时代风貌的书法实践并不多,于右任是领军人物。
如今,在艺术市场中,对于右任书法艺术的再认识、再发现正高潮迭起。市场上于右任作品逐渐增多,形成了集藏热点。作为我国近现代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于右任集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记者于一身,其学问广博精深,书法精美令人赞叹,他力推的文字改革、草书创新发展,适应了时代变革,他所具有的文人精神气概,被人们传颂。他被誉为“当代草圣”“旷代书圣”。
艺术市场的“于右任热”
远在十年前的2010年5月,中国嘉德推出138件拍品,组成了“一代书圣于右任”专场,该场拍品悉数成交,总成交额4510万元,作品平均单价超过30万元。自此,促成了当代艺术市场对于右任书法的再发现。
2013年6月,北京匡时推出“挹翠庐”藏于右任书法专场,上拍82件作品尽数成交,总成交额2229万元。
2014年5月,中国嘉德再次推出“一代书圣于右任”专场,138件作品依旧全部成交,总成交额6452万元,在市场引起轰动。
2019年,适逢于右任诞辰140周年。6月3日,中国嘉德2019年春拍又一次推出“一代书圣于右任”专场,拍品全部成交,总成交额为3997万元。
在既往艺术市场中,于右任作品成交价格较高的,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其早年作品,尤其在上世纪20-30年代间。于右任书法风格呈现鲜明的“二王”风格,同时,其遒劲有力的魏碑作品、行楷、行书、行草等,字体、风格丰富,且存世数量不多。其次是其艺术中期作品,上世纪30-40年代间,因时局动荡,于右任“无心致力余事”,此时期,他的书体结体略显拘谨。另外是其在1950年至1964年“南渡”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作品丰富,且以其独特的草书为主。
几十年来,妍美的书法风格一度盛行,为人们推崇。而近年,随着大众审美品位提升和变化,各种风格的书法作品愈加被人们珍视。富含书卷气息和历史维度的近现代精品,逐渐得到市场肯定。在这一趋势中,于右任作品价值的进一步被认知、发现和重视,便顺理成章。
融合草书与魏碑的“西北奇才”
独特风格离不开笔耕不辍的临池功夫,也离不开于右任对书法艺术的深刻领悟和勇敢实践。
少年时期,于右任的书法启蒙在私塾。像当时很多青少年一样,他为了应试主攻馆阁体。青年时期,他广泛研究汉隶、魏碑、唐楷,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渐形成独特的魏碑书体。他曾四处寻访古代碑帖,苦心钻研,在其魏碑风格基础上,融入隶篆草等用笔方法,逐渐自成一体,二十五岁即被誉为“西北奇才”。
上世纪30年代初,于右任开始广泛研究草书,创立“标准草书”前后,其书法作品同时兼具了魏碑的厚重和草书的灵动,在书法史上罕见,因而独领风骚。晚年,于右任的书法再度冲破藩篱,人书俱老,炉火纯青。确立了其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
相传,上世纪20年代初,有一段时间,于右任在上海鬻字,因而,其作品很早便进入市场。近年来,近现代名人书法被视作集藏洼地,愈加被人们重视。于右任的书法作品价值,在这一潮流中凸显。因而,诸多拍卖公司推出于右任书法专场,并纷纷获得“白手套”。
文人的家国情怀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国殇》一诗,于右任多次抄录,被传为千古绝唱。文人的家国情怀,也是其书法作品愈加发光发热的原因。
2019年4月11日,在于右任诞辰140周年之际,各界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艺术大师。4月2日,在温州半山筑园美术馆,“为万世开太平——于右任诞辰140周年书法展”开幕;4月11日,“纪念于右任诞辰140周年——于右任遗墨文献展”在西安龙艺堂美术馆举行;5月18日,由中国文联、国家文物局、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三原县委、三原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望故乡——于右任书法三原故里特展”在三原县于右任书法博物馆开幕;5月19日,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和西安于右任书法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于右任生平文献影像展”开幕暨座谈会在于右任书法艺术博物馆举行……于右任和其作品具有的文化意义和魅力,远不止于艺术价值。
生于晚清的于右任,适逢时局混乱、政治腐败、外强横行,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他曾因倡言革命遭清庭通缉,也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他先后创办多份报刊,成为革命的号角先锋。护法运动时期,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致力西北革命,历尽艰辛,功勋卓著。
其有诗曰:“柳下爱祖国,仲连耻帝秦,子房报国难,椎秦气无伦。报仇侠儿志,报国烈士身。寰宇独立史,读之泪盈巾。逝者如斯夫,哀此亡国民。”
中晚年后,于右任身居要职,地位显赫,但却因两袖清风而生活拮据,被迫南渡后更加抑郁。病逝后,他留给后人的只有几箱书及借条。
千百倍于往昔,广草书于天下
数千年来,潜心翰墨的书家众多,但投身政治,并留下美好史名的书家,除颜真卿以外,则并不多见。于右任不仅在革命生涯和艺术实践中都有所创建,他还热衷草书研究,创立标准草书的文化、历史、社会价值,更凸显了其作为教育家的社会使命感。
上世纪上半叶,随着社会进步、思想解放和西方学术大量引进,各种对汉字的议论出现,传统汉字书写不利于学习、传播,影响工作效率的言论迭出。有的直接提出,废除汉字,实行“拉丁化”。书法家、革命者于右任有自己的见解。
1927年前后,于右任开始热心草书研究,他集书道同仁,成立标准草书社并耗尽毕生精力,致力修订推广《标准草书》。他认为,自古草书就是汉字提升书写和传播效率的方式,如果将其进行标准化改造,不仅可以提升书写速度,进而提高社会效率,还可以提升草书、乃至汉字的美学价值。
在研究古代三百多种《千字文》和历代书家大量草书作品的基础上,于右任提出“易识、易写、标准、美丽”四大法则,确立草书系统,契合草书部首符号,表例条贯、晤一通百。在紊乱复杂中整出清晰严整的演变规则,为草书历史作了总结,为后世发展开辟了新路。
《标准草书》序言中写道:“吾国草书之兴,远在汉初,先哲立旨,为其‘爱曰省力’也。今时之足珍,千百倍于往昔,广草书于天下,以利制作而新国运,此其时也。”《标准草书》在中国文字史上有划时代意义,影响深远。
《标准草书》编订后,于右任的草书创作风格也渐趋成熟。他将原本雄浑的魏碑功夫,自然带入了草书创作,使其草书充满了力量感与运动美。
如同很多古代文人一般,于右任留下的文化痕迹遍及多地。相传祖籍陕西省三原县的于右任,每次回乡探亲都在县城明德亭餐馆品尝风味菜点。煨鱿鱼丝、干煸鳝鱼、白封肉、疙瘩面、金线油塔,都是其喜爱的菜肴,他曾乘兴为该店挥写了“明德亭”匾额,使这家创建于1931年的餐馆,蜚声遐迩。如今在当地,明德亭仍有广泛影响。
近年,随着艺术市场逐渐成熟,人们对书法文化认识层次加深,收藏者和投资者的眼光和口味也愈加独到而尖锐,于右任等在书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艺术家,其作品、其人、其事、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将被愈加彰显。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