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买菜难题,1985年北京放开蔬菜市场,车辆凭菜进京不需证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曾出现过“淡季菜荒”,每逢八九月份,全市几百个菜店的货架上空空如也,有时柜台上只有点土豆、葱头、南瓜出售。后来,本市敞开大门,想方设法让各地蔬菜进京,丰富“菜篮子”,居民买菜难题得以解决。上世纪80年代,大钟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北京的一个“大菜篮子”,每天,全国各地蔬菜源源不断送到这里。叶用才/摄连续几年出现“淡季菜荒”从上世纪50年代起,北京实行蔬菜统购包销政策,在此后的很多年里,对保证市民吃菜和稳定菜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北京的蔬菜市场主要靠本地蔬菜产地供应,渠道少,蔬菜品种有限,上市季节性强,每年八九月份都是品种单调的淡季。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问题愈发严重,甚至连续几年出现了“淡季菜荒”。据本报1980年7月12日1版《北京蔬菜供应为什么一年比一年紧张?》报道,1977年7月下旬,淡季尚未到来,北京就出现了蔬菜脱销现象,菜场除了有些小白菜外,应季的黄瓜、茄子、西红柿难得见到。每天上市鲜菜由中旬的五六百万斤,一下子降到300万斤以下,除去损耗,市民每人每天还吃不上半斤菜。到了1978年八九月份,人们满以为这种状况会有所改善,谁知这一年的“淡季菜荒”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