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企业正悄然“回流”张江


去年12月,再极医药在澳大利亚启动了新一代口服PD-L1抑制剂的临床研究。这家在上海张江药谷孵化出的医药公司,尽管注册在了外地,如今却把全球研发和运营中心搬回了张江。


同样在12月,复星凯特CAR-T产业化生产基地正式启用。这是浦东发布新的生物医药产业地图以来,在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落地的第一个项目。


曾经,张江药谷给人的感觉是产业化后劲不足,一些在张江孵化出的好“苗子”企业也因此离开了上海。而这两年,一些企业正悄然“回流”。


以往,企业离开张江时会算一笔账:商务成本“太高”。如今,更多的企业选择留下也会算一笔账:创新成本更低。


这笔账究竟是怎么算出来的?记者走进张江探寻。


难以复制的产业生态环境


在张江不时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你在路上遇到的某个骑脚踏车的人,可能正是企业想找的人。超过4万名的生物医药人才在这里集聚,使得张江成为了一个人才高地。


“我们在外省市的研发中心很难招到符合我们要求的研发人员,在张江药谷我们短时间内就组建了一支顶尖的研发团队。国内研发的创新药有1/3与张江有关,这里有数百家涵盖了新药研发全周期的专业服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