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链派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如果没有坚实的数字经济法律保障,未来数字经济有可能陷入“基础不牢”的险境。数字经济立法要促推中国企业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确保重点行业得到国家财政支持和市场、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让中国早日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状态。
据新华社报道,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福州召开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提出,电子商务仅仅是数字经济的序幕,数字经济将全面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议将审议中的电子商务法升级为数字经济法。
201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电子商务法的立法进程,目前草案已经形成,并已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二审。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网络欺诈、不正当竞争、个人信息泄露、侵犯知识产权、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等问题较为突出,完善电商立法有助于解决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虚拟财产保护等问题,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从立法程序看,电子商务法经过多年的立法调研、草案起草和审议工作,出台和实施已进入倒计时,此时“升级”谈何容易。尽管电子商务只是数字经济的一部分,但电子商务活动涉及范围广泛,电子商务法因此涉及电商经营者以及第三方平台等经营主体,涉及银行、工商、海关、税务、质检、交通运输等职能部门。作为电子商务领域的“基本法”,电子商务法可望对电商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原则性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商务法出台宜早不宜迟。
不过,马云的建议也自有其道理,中国目前确实迫切需要一部着眼发展、面向未来、具备全球眼光的数字经济法。
数字经济代表着经济活动新的生命力,是世界经济的未来。数字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提升传统产业已成为常态。比如,在传统制造产业,通过智能物流平台提供从采购、运输、仓储到配送的系统解决方案,一些设备生产厂家因此实现零库存。数字技术已经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立法工作也必须尽快实施。
其实,电子商务法尽快出台与数字经济法的立法展开,可以分头推动并行不悖。电子商务法是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等级的电子商务活动基本法律,以消费者保护为重要责任;数字经济立法是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数字经济立法还要帮助互联网企业明确发展方向和思路,下定决心加速推动我国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
电子商务是数字经济的序幕,但已经改变了零售、批发、社交、搜索、交通、物流、餐饮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当然,其中也衍生出网络欺诈、个人信息泄露等亟待依法解决的诸多突出问题。电子商务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启示我们,未来随着高端芯片、量子芯片、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将以更迅猛的势头深刻地改变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果不提早谋划与之相适应的数字经济法律框架,整个社会可能付出高昂的代价。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没有坚实的数字经济法律保障,未来数字经济有可能陷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险境。近日,美国宣布制裁中兴通讯,禁止美国公司在未来7年内向其销售芯片,中兴通讯因此陷入巨大的困境。未来的数字经济立法工作应当以此次事件为鉴,要通过立法促推中国企业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实现“数字强国”的目标。同时,还要通过立法确定中国数字经济的安全底线和“边疆”,确保重点行业得到国家财政支持和市场、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让中国早日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状态。
近年来,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积极进取,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等行业成就斐然,现在需要大踏步迈向更高层面、更为广阔的数字经济领域。站在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起点,加快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步伐,迫切需要完备有力的法律保障。尽早制定一部数字经济法,形成支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法律规范,才能逐步建立起具有优秀水平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确保中国数字经济扎实稳健地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巨大成就。电子商务交易额位居世界首位,移动支付规模国际优秀,网络通信、超级计算、智能终端等领域进入全球优秀行列,众包众创、分享经济、共享出行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经深刻融入到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是当前经济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主要领域,将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人类进入的又一个社会经济形态。
一、数字经济时代的社群交互
数字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个阶段:网络经济阶段。电子商务从商贸流通领域迅速崛起,网络购物是这一层面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
第二个阶段:信息经济阶段。电子商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络娱乐、互联网金融等经济活动领域进一步扩大,信息资源价值得到有效释放,商品交易大规模拓展到服务交易,改变了服务业的形态,信息服务业比重大幅增加,信息网络技术与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步伐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深化应用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第三个阶段:共享经济阶段。信息网络和设备连接设计、制造、流通、消费和应用等经济活动的所有环节,重建人、货、场之间高效精准连接,构成全球赛博空间。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大幅改变现有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万物在线,世界成网。我国正处于信息经济阶段向共享经济阶段迈进的转折点,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需要有全新的思考。未来,所有人和物(物品和机器)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永远在线,整个世界如同一张实时互动、并发、分布式的 “网”(人联网、物联网、企联网、政联网),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
零边际成本社会特征出现。站在未来看现在,更能明白前方的路。移动互联网时代,连接变得更直接、更多元、更平等,基于共同兴趣、诉求和价值的社群商业迅猛发展,逐渐成为主流商业模式,推动电子商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如克莱·舍基(clay shirky)在《无组织的组织》一书中的阐述,互联网社群的特质主要包括:共同的目标或纲领,这是分散的个体成功聚集起来的基础;高效率的交流与协同工具,如微博、微信等;一致的行动。
社群生态开始显现。其实,互联网社群早已出现,如豆瓣、qq空间、微博等社交平台中的兴趣小组,就是互联网社群形态。由于早期受制于经济、网络和智能终端的发展,拥有社群的各社交平台基本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生态反馈补给机制,因此平台中缺乏有效的商业变现路径,多在社群中进行较为浅层的营销。真正意义的互联网社群出现于2014年,并作为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新商业形态对社会经济进行变革重塑,从流量到场景、从围绕信息到以人为本、从眼球经济到价值创造,重塑组织、产品、用户、生态链的一切关联。
二、以用户为核心的共享经济
共享是人的本性,是人类社会基本生产活动之一。共享经济是1978年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提出。智能手机时代,随着支付体系、信用体系的逐渐完善,实物共享可以“变现”,共享成为一种经济现象,能够创造社会价值。根据 cb insights 公布数据,截至2017 年 2 月 17日,全球独角兽企业共有 186 家,其中,中国公司达 42 家(占总数的22.6%),具有典型共享经济属性的公司有15 家,占中国独角兽企业总数的 35.7%。
2011年美国《时代周刊》把共享经济称为将改变世界的十大理念之一。共享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共享经济从注重“拥有”变成注重“使用”。共享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共享者对使用权进行共享,共享范围既包括私人物品、生产资料等物质产品,也包括视频、知识等非物质产品。未来所有资产都将被“共享”,共享经济本质上是一场产权革命。
二是,共享经济建立在数据智能的基础上。供给与需求方通过共享平台进行交易,借助平台实现网状点对点共享,使平台价值随着共享者的加入和共享活动增多呈指数级增长。传统互联网实现了“信息共享”,移动互联网实现了“经济共享”,完成了从共享信息到共享经济的跳跃。
三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共享者与被共享者之间是在平等与自愿的基础上,形成撮合与成交、建立与解除的关系;共享经济需要回报体系,建立一个合理的回报机制,用共享取代原来的经营模式,创造社会价值。
四是,共享经济形成了“存量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参与”的新经济模式。未来经济是“三位一体”的经济,即微经济、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
互联网所释放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每一个人的创造力,是每一个人所拥有的一切资源。“共享经济”之父杰里米·里夫金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具有乌托邦特色的共享经济社会形态:随着计算革命带来的指数级增长,会重塑能源、通讯与交通模式,终加速“共享经济社会形态”到来的脚步。
未来的共享经济竞争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能力的竞争。谁能用共享的方式建立社区、获取用户,聚集数据、精准计算,谁就将是胜出者。共享经济主体从c2c向b2b延伸,从工业制造领域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从个体资源的共享发展到工厂、车间与机器设备的共享,将与工业4.0及智能制造结合,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共享,不仅是实物的共享,更是信息共享、智慧共享、机会共享。
共享经济模式是“劳动者—共享平台—消费者”。未来,企业将消失,只剩下不同的拥有资源和需求的人,以及不同的共享平台。原来狭长的“公司+雇员”结构,将变成扁平的“平台+创客”结构。这才是真正的经济革命,每个人的兴趣和潜能得到释放,不必再为了生活把自己赊给一个“公司”,从劳动者“时间共享”的角度看,共享经济将逐渐成为工作主流。
三、把握趋势比掌握优势更加重要
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近二十年的发展正进入新的阶段。社交电商、共享经济、网络直播等新模式兴起,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渠道。在国家供应链创新的号召下,海尔通过建立顺逛平台在新的发展阶段大胆创新改革,着眼社群交互、探索共享经济,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取得积极成果。
1、迎合社交新模式,撬动用户新需求
2015年10月,顺逛建立了个社群,当时的微店主数量和订单量完全无法与主流渠道相比。后来经历了海尔集团多次战略调整,顺逛在线上店和线下店的基础上叠加了微店,并将海尔专卖店、海尔商城和顺逛微店融合打通,以“三店合一”模式打造多入口、全场景的购物体验,实现资源与利益共享。顺逛从此步入“海尔集团官方社群交互平台”发展的正轨。
顺逛的商业逻辑是:以社群交互感知用户需求,实现用户需求与各小微团队之间的零距离对接;以感知到的个性化小数据,驱动个性化定制平台cosmoplat获取解决方案。这里的社群指互联网意义的社群,是突破了物理地域限制、在互联网平台聚合组织起来的人群。顺逛在社群中的交互就是发挥“用户传感器”的作用,“用户传感器”的概念源自张瑞敏,他认为产品传感器只是工具,注意力在传感器上,而注意力在用户上的用户传感器才是目的。
2、探索共享经济,拆除“隔热墙”
三年前,在讨论未来海尔要怎样变革的时候,张瑞敏提出了“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海尔一直在探索如何由“生产为中心”转向“用户为中心”,如何从“生产价值”转向“服务价值”,如何从“管理信息化”走向“智能互联网”。
虚实结合的共享经济模式走得更远。顺逛沿袭并发展了张瑞敏的“三化”思维,朝着共享经济的模式大胆探索。顺逛告诉我们,发展共享经济首先要用共享经济的思维去重塑行业。发展共享经济并不是做airbnb这样纯平台的企业,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企业内部共享化,建立平台型、共享式的管理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效率。
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并发表特别致辞:“共享经济也是众创经济,它可以让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为每个人都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也让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去追求人生的价值,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海尔顺逛的发展是李克强总理这段话的好诠释。
3、以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为方向,断腕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举措,顺逛模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准确感知用户需求倒逼供给侧结构与技术改革,明确了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增强了供给侧改革的动力。
顺逛旨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共筑智能化、数字化的美好生活,是海尔学习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顺逛注重用户体验和资源共享,针对用户痛点进行重点布局,不断改善自身产品和服务,依托“网器”交互推进共享生态,以生态收入补贴“网器”成本,用实际行动贯彻“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新时代发展理念。
海尔集团不断革新自身商业模式,始终把握用户价值这一核心要素,围绕用户进行组织结构变革和模式创新。在组织结构上,海尔裁掉1万多名中层管理,打破部门和行政边界划分,将海尔重塑为一个大的创业生态平台,以各种小微代替原有的垂直化组织结构,各种小微直接围绕用户进行运营;在商业模式上,推行“三店合一”的顺逛模式,注重挖掘用户的终身价值,进一步激发了海尔小微机构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