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警到驻村第一书记,代县交警大队民警刘建平不仅实现了身份与角色的转换,还用一腔热诚挑起了责任与担当。自从2015 年8 月被选拔到代县新高乡潘家庄村担任第一书记,从警27 年的他就放下交通管理,接手扶贫工作。
两年来的辛勤耕耘,潘家庄村有了变化——村民喝上了放心水,150 亩旱地变成水浇地;积极争取到的60 多万元扶贫款,给村集体购买了5 台拖拉机,悬挂配套农机具13 件,为防止雨淋日晒,新建了机具存放库210 多平方米;贫困户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入户大走访 摸清“家底儿”
刘建平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走访群众,“户主、人口、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潘家庄村距离乡政府和县城较近,外出务工人员普遍基本技能较低。通过一个月的入户调查,刘建平详细、准确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同时,分别建立帮扶台账,按照推荐就业、生产扶持的分类措施,制定一对一帮扶计划。
当得知出村路口与苏木线弯道交汇处曾发生过交通死亡事故时,他立刻向大队领导汇报情况,随即给危险路口安装2 个太阳能夜间交通警示爆闪灯,设置两块交通提示牌,建起出村交通安全劝导站,为村民出行发挥安全提示作用。当他知道村民张文安和张明明患有残疾,无法外出务工,生活困难时,刘建平多次上门为他们“量体裁衣”,确定了饲养羊的养殖项目,争取残联党组织助残救助金,每户养了5只羊。
从担任潘家庄村“第一书记”的第一天,刘建平就看到村委会办公条件很差,连基本的桌椅都没有,门窗破烂,墙皮剥落。为此,他自筹5 万元将村委会20 余间房屋门窗进行油漆,粉刷室内墙壁,整理院内环境。同时,筹资1.5 万元购置办公桌椅和档案柜。为了让贫困户感受到党的扶贫攻坚政策的温暖,2016 年春季,他筹资10000 元购买化肥给全村114 个贫困户每户发放一袋。农历三月十八古庙会传统节日期间,筹资27000 元购买白面给全村群众每户发放一袋面粉。
抓住“水命脉” 找准出路真扶贫
通过走访,群众反映村里的饮用水水质有问题,近年来不少人得了“怪病”;而且水源匮乏,个别年份旱得无法下种。
因此,刘建平与村支部研究商讨,联系县卫生防疫部门,把村里人畜饮用水样带到省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水质化验,为群众的质疑找到证据。他和村支部书记苏天龙向县扶贫办、发改局、水利局和供电局以及新高乡联系协商,由县扶贫办投资50 多万元打了180 米深井一眼,在村南建高位蓄水池一座,现在铺管已把水送到高位蓄水池,预计将自来水分送入户。
仅此一项工程中铺管等配套设施,就惠及每个贫困户1095 元,有望让全村群众在10 月份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让潘家庄村告别水质不安全的历史。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脱贫必须发展水利。刘建平多次联系水利局专家来村里勘测设计,发改局现已立项,拟给村里打深井两眼并全部配套,准备完成铺管6000 多米实现节水灌溉,有望把原来村里的150 亩旱地变成高标准水浇地,这一脱贫措施覆盖全村贫困户。
潘家庄村一直以农为主,致贫原因除了水的因素,就是机械化程度不高。今年春天刘建平和苏天龙多次向县扶贫办、县农机局等部门申请为村里农业生产找“出路”,利用县扶贫指挥部的扶贫款60 多万元给村集体购买大型拖拉机5台,后悬挂配套农机具13 件,为防止雨淋日晒,新建机具存放库210 多平方米。今年春季播种季节,村委会组织这些拖拉机为本村贫困群众免费耕地、铺膜、播种,秋季为贫困群众免费秸秆打捆,把打捆好的秸秆出售给养殖户,避免焚烧秸秆污染环境。
争取光伏发电项目 描绘奔小康蓝图
紧紧围绕潘家庄扶贫村的实际情况——背靠五台山延脉,丘陵荒地多的特点,刘建平和苏天龙理清发展思路,争取将荒废的沟壑利用起来,下一步在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上做文章,目前规划已经制定。他们计划争取项目发展资金30 万元,占用闲置或不可利用的荒地3 到5 亩,联系扶持贫困户13 到17 家。6 月28 日,刘建平和苏天龙还筹划组织了全村50 多名精准扶贫户妇女参加由县扶贫办举办的技能扶贫下乡培训班。
随着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和技能培训下乡等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大伙看到了潘家庄村进入整村脱贫奔小康的美好明天……
苏天龙说:“刘建平工作能力很强,进村两年来,为村里办了数不清的好事。他是我的好帮手,有他和交警大队的帮扶,我们全村有信心在今年年底整村脱贫。”潘家庄村贫困户张文安告诉记者:“刘建平是我家的恩人呀!他给我送来5 只扶贫羊,还帮我办理了10 万元的贷款。”
代县交警大队教导员张晋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刘建平同志代表我大队扶贫潘家庄村,任劳任怨、吃住在村。为了把村里扶贫工作搞好,经常自掏腰包帮村委会装修办公室和食堂。他的所作所为,展现了新时代公安民警的优良作风,也展现了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
本报记者 邸旭明 通讯员 阿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