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星子县背倚庐山,面临鄱阳湖,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悠远的历史沉淀,使得这里充满了魅力。
位于星子县城以西的上京山与庐山同出一脉,紧邻鄱湖。因上京山顶部地层不断受到风化剥蚀,致许多岩体逐渐暴露于地表。这些岩体都是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其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
上京山钟灵毓秀、山林苍翠,不仅美景如画,人文气息也极为浓厚,600多年前,东晋文豪陶渊明就出生在上京山脚下。
与庐山同根
山中花岗岩广布
据星子县旅游局办公室主任杨峰介绍,上京山位于九江市星子县城西2.5公里,地处庐山名胜五老峰南向,山体与庐山根连。上京山并不高,海拔不过324米,方圆数平方公里。在其南麓有一条小溪,蜿蜒着注入鄱阳湖。
上京山虽然不算高大,山林间却藏有乾坤。星子县地矿局技术人员李志华告诉记者,上京山中有许多奇石分布,且都为花岗岩石质。
星子县的花岗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出露于东牯岭、上京山、渭山岭、唐家湾、李家岭、张家潭等地。按照岩石的颜色和花纹,主要分为灰白色和黑色两种。据探测,仅东牯岭中,细粒黑色云母混合花岗岩的储量就达10亿立方米。同样,上京山也有许多云母花岗岩、花岗伟晶岩脉和石英脉分布,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质带在北东方向发生断裂所致。
在极为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上京山至东牯山花岗岩东侧的古老地层分布了大片古老的变质岩(包括混合花岗岩)及第四系沉积物,这种岩层是在远古时****育,后经火山爆发而隆起至地壳表层的。这些岩层缓慢地移动冷却,随着时间推移,经风化剥蚀,许多花岗岩逐渐出露于地表,并形成了各种形状的山石。
巨形“石磨”立于山顶
可容数十人站立
当地导游张明告诉记者,在花岗岩遍布的上京山中,有一处岩石颇为独特,其位于上京山南边的小丘上,下临鄱阳湖,形如磨盘,这一带也因此被当地人俗称为“磨岭”。
据张明介绍,这块巨型“石磨”极为平滑,高约3米、长6米、宽约4米,平滑如桌的石面上可容数十人站立。
“石磨”上有一处凹陷,就像人侧卧所留下的痕迹,相传这是陶渊明饮酒醉卧之地,故此处又有“醉石”之称。
据《南史》一书记载:“先生(陶渊明)弃官归,亦常往来庐山中,醉辄乱石上,其石至今有耳迹及吐酒痕焉。”文中说醉石上还留有陶渊明醉酒后呕吐的痕迹,显然有些荒诞而夸张,但拜醉石之名所赐,历代名人墨客纷纷来此题字,使得石面满满的都是诗词。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宋代学者程思孟、陈舜愈,明代文人卢襄等,都在巨石上留有题刻。同时,醉石上还刻有闽中(福建)郭波澄的《古风醉石》一诗,诗侧是“归去来兮”四个隶体大字,相传为朱熹手迹。在石上还可清晰辨认出明人留下的一首《题醉石》诗刻:“渊明醉此石,石亦醉渊明,千载无人会,山高风月清。石上醉痕在,山高风月清。泉石晋时有,悠悠知我心。”
流泉飞瀑穿云而出
嶙峋山地突见飞来之石
要一睹醉石的风采,攀爬上山并非易事。杨峰告诉记者,上京山本没有路,大大小小的石块会顺着山势滚落而下,只能借助山上的杂草和灌木沿乱石而上。
穿行在上京山间,就好像来到了一个石化的动物园。山峰因长期遭受强烈的风化剥蚀,形成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石景。各种怪石有的像虎踞龙盘、豺豹威猛,有的如猿臂轻舒、鹰击长空,有的似神龟入海、海象啸天……这些纹丝不动的“动物”,个个形象逼真、神态各异。
对于攀登者来说,这些玉兔下凡、巨龟巡山、金鸡报晓、鲤鱼拜塔的石景,固然令人叫绝,但也往往意味着山势复杂。胜景与险境,区别仅在一线之间。
险峻的上京山泉流急湍、崖壁陡峭、气势恢宏,山顶岩石中有泉水涓涌而出,水流清澈见底,在山谷中渐渐汇成一条条溪流。
峰顶就在累叠的巨石后,好似一块飞来石硬生生地扣在山顶上,摇摇欲坠。山顶上只有少数灌木和杂草,登上顶峰的那一刻,“会当凌绝顶”的气魄顿时了然于心。
陶渊明故里
观赏石鼻祖
据星子县旅游局左凌云介绍,在不少文章古籍中都能找到上京山的身影。如《山疏》记载道:“山当大湖滨,一峰苍秀,彭蠡东西数百里,云山烟水浩渺萦带,皆列几席前,奇绝不可名状。”
甚至有许多陶学家考证认为,陶渊明早期就居住在上京山麓的磨岭村附近。朱熹任南康军时曾说:“庐山有渊明古迹曰上原,《渊明集》作京。”朱熹的《与崔嘉彦书》又说:“前日出山,在上京坡遇雨。”其中的“上原”和“上京坡”都是指上京山。南康是星子县旧时的名称,朱熹在此任职时,对陶渊明的故里做了考据和论断。
朱熹认为,陶渊明诗中“畴昔家上京”,说的就是星子上京山。朱熹的历史地位使得一直以来他力主星子上京为陶渊明故里的观点占据着比较主要的地位。著名国学家古直所著的《隅楼丛书陶谱考》中也如此记载:“醉石,名胜志云,南康城西五里有上京山,亦名上京,有渊明故居。”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的吕桦教授醉心于观赏石成因及观赏石文化研究,他认为,一直以来,醉石的重要意义都被严重忽略了。据了解,我国赏石文化的再次兴起始于中国台湾地区,因为陶渊明与醉石的关系,中国台湾赏石界普遍将陶渊明视作赏石文化的鼻祖。吕桦告诉记者,星子醉石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被文化人命名的一块纪念石。
实际上,古人因为陶渊明的典故而对醉石另眼相看,宋人程师孟曾作诗道:“万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凉。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清代袁枚的《过柴桑乱峰中蹑梯而上观陶公醉石》曰:“先生容易醉,偶而石上眠。谁知一拳石,艳传千百年。”吕桦说,星子醉石是一块极具价值的观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