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7月29日 10:00-18:00(周六);
地点:山西省太原高新区高新街15号联合大厦(晋城银行)19层娴院。
【演讲嘉宾】
邓晓华:平遥瓦当的收藏故事
多年前,在城内一古建遗址和儿子打羽毛球,找球间在废墟瓦砾堆中拾得一枚瓦当:“瑞兽半卧,暮然回首,一轮弯月高挂于夜空松枝间,眼传神,月诗意,爱慕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弃球而“捧”其归,清理、洗刷然后置于案头。吾友观之,曰其为《犀牛望月》纹瓦当。然后开始考知其深邃的内涵。每遇夜静,独坐于案边将自己置于时空隧道,与古代巧匠的对话与制模艺人的沟通,犹如中了魔障,个中快意却使他人无从体味的。
此后,广交藏友,遍访同好,习读专著,八方寻踪,足迹遍布一百多个自然村的两百多个寺庙遗址......
肖刚:纸笔筑“心城”
我拉着儿子的手,探险般地走在早已废弃的校园中,努力寻找着儿时玩耍的痕迹,看着物是人非的曾经乐园,伤感像一根锈蚀的针,毫不留情地刺向我。而正是这种痛让我拿起了手中的钢笔,开始画这些老建筑,以这种特殊的绘画形式和一种近似于纪录片的手段来复建着属于我的那座精神家园,这是属于我的"心城"
这座家园包括了北京老宅院、塞北的老教堂,更包括了太原这座我生活了20余年的历史古城。十年间,老城的一砖一瓦、一宅一巷悉数定格在我的画纸上。我用自己独有的视角开始了一场浩大的工程。晋祠圣母殿、蒙山大佛、万寿宫皇庙、赵树理故居、永祚寺双塔、南肖墙角楼、山西大学堂旧址、书业诚旧址……每一张画背后,都有着一些故事、一些艰辛、一些苦行僧似的坚持。
梁铭:古村落,灿烂文明的记忆
冯骥才说,山西的古村落不仅美,而且又奇又妙,将成为中国民间文化抢救过程中爆炸性的成果,全国的亮点。
山西全省3000余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形成了以汾河流域、沁河流域、黄河沿岸和长城边塞为主要框架的“三河一关”古村镇格局。3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居全国之首。
一百多个村庄,近千幅摄影作品,十五万文字......这是梁铭眼里的古村落,也是留在历史长河的古文明。
留住过去,就是留住了财富。
乔运鸿:“空心村”调查与忧思
一走进这个村庄,有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清幽之美。不知走过多少代人的青石板巷道曲径通幽;村中央青石垒砌的水塘波澜不惊;传统的木格子门窗显得厚重悠远......
然而,再往深处走,你就会感到一种与世隔绝的孤寂与荒凉。青石板的小路上杂草丛生;大多数村民的房屋破败不堪;政府捐建的健身器材已经锈迹斑斑;连村里的小狗见了人都是怯生生的......
这个500口人的村子现在居住着20个左右的村民,而且都是7、80岁的老年人。有的孤寡老人常年独居,在外打工的孩子只有过年才回来一次,平时吃水就是一瓢一瓢从池塘舀......
工业化城市化大潮带走的难道仅仅是农村里的年轻人?
工业化城市化大潮荒废的难道仅仅是农村的土地和房屋?
......
窦银科:776天的极地科考
2002年,窦银科还在太原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他提出了利用冰的电弱导电性进行冰厚检测的方案。后来,他研制出第一套"电阻率海冰厚度传感器及其系统",用来检测河冰。2004年10月,窦银科赴南极科考,项目是:海冰观测。
两次南极一次北极之旅,他被称为山西极地科考第一人。
2004年10月25日至2006年4月1日:历时520天,经历120天的极昼,60多天的极夜;
2011年11月27日至2012年4月8日:历时163天,航行2.8万海里,经历60多天的极昼;
2012年6月27日至9月27日:历时93天,航行18796海里,历经近80天的极昼。
长期生活在极昼极夜的天气里,给人造成问题的就是生物钟严重紊乱。
在科考队中,窦银科的主要任务就是监测南极或北极海冰的运动及生长变化情况。经过两次南极科考时的不断试验,窦银科在北极的海冰区,成功安装了四套他和他的太原理工大学实验室团队自主研制的"海冰厚度及其漂移定位监测系统"。这套系统不但能够监测到北极部分海域海冰的厚度、温度,同时,还能监测北极海冰的漂移速度,为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北极海冰变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
窦银科:"我们从未与自然走得如此之近,从未对自然产生如此真挚的感情。科考不仅仅是享受大自然,更是发现她的价值,以及与人类和谐共存之道"。
冀瑞宝:我的三次考古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便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便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便不知生活的真谛。考古,一个听起来充满神秘的学科,它是研究人类99%以上的历史的唯一学科。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不乏浪漫情怀的人,考古学是个不错的选择,走到田野上、星空下,探索人类的过去,翻阅无字的地书,考古学显得那么纯真与美好。
宁夏固原东周墓地邂逅“义渠”君,山西丁村穿越回“史前十万年”,滹沱河流域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
“铲释天书”的考古人在这个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挑战与发现、思考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