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曹诚平文/图
“位于九江市大中路的老建筑‘鼎昌’货行,因1938年7月26日九江城沦陷后,日军随军记者在此拍摄多幅现场照片,刊登于《支那事变画报》,而成为见证日军入侵九江城的标志性建筑。如今,这栋见证了九江屈辱史的老房子将面临拆毁!”近日,九江市知名抗战史料发掘者李勇的一则微博,引起了网友的关注,有网友建议以合适的方式保存这一历史记忆。这栋老房子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1月8日,记者来到实地进行探访。
今天的“鼎昌”商行老房子
一栋老房子,见证九江屈辱史
大中路是九江长江之滨一条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街,这栋上世纪初的老房子,位于大中路西端入口。老房子的外观,给人以鲜明的年代感,其中一间门面的门头上方,有“鼎昌”二字,还有“南北杂货,广福海产,各省茗茶,罐头食品”的广告语。步行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派热闹景象。殊不知,80年前,日寇曾以战胜者的姿态,列队走过大中路,走过“鼎昌”货行。
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九江市档案局曾编著了一本《档案中的九江抗战》,书中收录了一张日军侵占九江后,在大中路举行入城式的老照片,“鼎昌”货行就在老照片里,外观格局与今天基本一致,连上面的“鼎昌”二字,都清晰可见,与今天完全一样。
1938年7月25日清晨,日军飞机开始密集轰炸九江市区,28艘敌舰同时炮击城区,中国守军奋起反击,终因敌人源源不断增兵,我军寡不敌众,不得不于7月27日清晨撤出九江城。整个战役中,中国守军伤亡军官30余人,士兵300余人,而日军伤亡也在300人以上。
日军登陆后,为了展现胜利者的姿态,特地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当时的《大阪每日新闻》还特地出了号外,报道“九江陷落”。《支那事变画报》上刊登了一张照片,就是日军在大中路“鼎昌”货行前列队走过的画面。侵略者不会想到,当年他们自己的随军记者拍下的这张展现他们“胜利”的照片,如今却成了日军侵华的罪证之一。
日寇侵占九江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他们还在大中路建起了一座神社,用来祭祀和临时安放准备运回国的战死日军骨灰盒。可以说,包括“鼎昌”货行老建筑在内的大中路,都见证了九江一段血泪屈辱史。直到1945年9月5日,南浔区日军签字投降,中国军队才入城驻守。
一条老街道,展现九江兴衰史
对于九江人来说,大中路是一条充满记忆的老街。大中路全长2公里,西门口以东,明代为府前大街,清代称东西大街。府衙、文昌宫、关帝庙、塔公祠、昭忠祠都建置在大街的北侧,街面上店铺商肆、茶楼酒馆比比皆是,是一条展示九江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大街。
1861年,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闭塞已久的大门,九江被迫辟为长江干线上的对外通商口岸,英国人堂而皇之地在长江边上设立了租界。此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进入,建教堂、办洋行、开领馆、设海关、以传教为先导,以兵舰为后盾,九江港成为外国侵略者倾销商品和掠夺资源的中转站,各种中西合璧的建筑纷纷出现。
外国列强对九江经济的渗透,客观上也刺激了当地民族工业的发展,名商巨贾聚集九江,商品经济比较活跃。清同治、光绪年间,西门外就开始形成一条商业街市,当时称为“西门外正街”。1924年拆城修路,城内东西大街与西门外正街连成一片。1928年拓建大街,改石板路为水泥路,街面拓宽到12米。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特取“大中”二字,命名为大中路。
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路商业繁荣,百业俱兴。计有各类商业铺面800余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北平王麻子刀剪店”、“上海银行九江分行”、“申江利号钟表店”等著名品牌纷纷入驻。店铺建筑基本上为二至三层,不少楼面采取了中西结合的装饰手法,门、窗、柱一般采用西方新古典主义装饰,而门头招牌广告及楼额主体雕塑则采用传统的装饰内容,如龙、狮、鹰、鹿等吉祥动物,福、禄、寿、济公等神仙人物以及八卦、名花瑞草等。这些内容不仅表现了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也展现了这条街的时代特征和中西文化相交融的特色。直到今天,大中路上还保留有多栋那个时期的老建筑,连门头招牌上的字也都还在,成为大中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1938年,日军攻占九江后,大中路的商业店铺纷纷关闭,街市一片萧条景象。抗战胜利后,大中路的商业店铺又陆续开业,但国民党接收大员敲诈勒索,致使工商业发展举步维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中路损坏严重,政府部门进行了部分维修。1950年,全部翻修为水泥路面,并在大中路两旁进行了绿化,古老的街市从此焕发了青春。1968年,大中路更名东风路,1978年恢复现名。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商品市场的需要,特将大中路改为步行街,以改变人车拥挤不堪的状况。近年来,随着一些大型商场和周边商圈的崛起,大中路这条古老的商业街,再一次注入了现代化的气息。
2012年,九江市再次对大中路进行升级改造,改造一新的大中路不但保留了原有的中西合璧特色,延续了历史文脉,把九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元素融入步行街的细节中,还恢复了不少老店名老景观。2016年底,经江西省政府确认,大中路入选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一纸拆迁令,勾起网友浓浓乡愁
老房子的门面前,喇叭里不停地播放着“门面拆迁,所有衣服折价处理”的广告。斑驳的砖墙上,张贴着房屋征收公告。楼上的住户,已经腾空,拆迁在即。抗战史料发掘者李勇的微博发布后,许多网友特地来到大中路,找到“鼎昌”货行老房子合影留念。
网友“鸿雁”说:包括“鼎昌”货行在内的整条大中路,承载着全体九江人的浓浓乡愁。虽然我在外地工作,但每次回到九江,都要到大中路逛一逛,闻一闻家乡熟悉的味道,令人心里暖暖的!
网友“江边客”说:大中路正是因其保留一大批中西合璧特色的老建筑,而有着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可以说,大中路就是九江人的“上海南京西路”。如果这些老建筑没有了,大中路还是大中路吗?希望尽可能以适当方式保留,哪怕只保留一个老招牌也好!
网友“烟波千里”说:由于时间久远,这些老建筑许多已成危房,出于旧城改造的需要,拆迁也是无奈之举,但还是希望改造之后,尽可能保留其原有特色,留住思念,留住乡愁!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在大中路的多栋老建筑中,只有部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对那些没有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而又已成危房的老建筑进行拆迁改造,也是无奈之举。不过,拆迁改造后的建筑,会尽可能与整条大中路的建筑特色协调一致,以保留其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有韵味。
这边为什么要拆咧
想起当初哈尔滨火车站拆了也是这么说的,现在又按照原样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