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期待您的建言献策和积极参与!


“名”从何来“城”建在哪
——关于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的一点思考
自2006年12月孝感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以来,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12月再次提出“大力推进文化跨越,加快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相继出台了《意见》,形成了《决议》,组织力量编制了《大力推进文化跨越 加快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纲要》。2014年3月,在全国人代会上,时任市长的代表作了题为《弘扬孝德文化 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旨发言,首次把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推向了全国。如何既着眼全国又立足孝感,奋力打造湖北多极发展中的重要一极,加快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无疑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中华孝文化名城”,“中华”是定位,“孝文化”是特色,“名城”是目标。“名城”目标怎么实现?笔者以为,基本的思路应该是重点围绕“名”从何来和“城”建在哪两个关键问题务实推进。
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名”从何来?“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1982年2月被正式提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分国家级和省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审批,省历史文化名城由省政府批准。从1982年2月以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截至2016年12日16日,国务院已将131座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对这些城市的文化遗迹进行了重点保护(第一批24个,第二批38个,第三批37个,2001-2016年间陆续增补32个,湖北一个也没有增补)。
目前,湖北省有10个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荆州、武汉、襄阳、随州、钟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个(黄州、鄂州、荆门、恩施、当阳)。按全省115个市州县区单位计算,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占比不到1/10,其分布呈现西南北多、东北少的特点。
在历史文化名城下面,还有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的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历史文化名镇:全国181个(第一批10个,第二批34个,第三批41个,第四批58个,第五批38个),湖北有9个(潜江市熊口镇、监利县周老嘴镇、红安县七里坪镇、洪湖市翟家湾镇、监利县程集镇、郧西县上津镇、咸宁市汀四桥镇、阳新县龙港镇、宜都市枝城镇)。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有169个(第一批12个,第二批24个,第三批36个,第四批36个,第五批61个),湖北有5个(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村、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村、宜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赤壁市赵家桥羊楼洞村、宜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历史文化名街:全国有40个,湖北目前还没有。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是一个有层次的评定命名体系,为地方加强文化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目前,孝感既不是省级文化名城,更不是国家级文化名城。既然我们以“中华”定位,提出了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文化发展上的跨越,跨越省级文化名城层级,直接进入到国家级文化名城行列。孝感地处鄂东北,是全国惟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市,加之辖区内有叶家庙遗址、楚王城遗址、丹阳古镇、桃花古驿等历史遗存。笔者以为,孝感应该突出“孝文化”特色,以争创文化名镇、名村、名街为切入点,务实开展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和申报工作,争取早日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务本之策。可以说,孝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获批之日,就是我们孝感实现文化跨越、中华孝文化名城建成之时。
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城”建在哪?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以孝爱、孝敬、孝诚、孝善为主要内容的孝德文化,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供文化支撑。孝感作为因孝得名、以孝传名的中等城市,不仅孝文化资源丰富、孝俗盛行、孝风浓厚,而且是全省、全国的“孝文化之乡”,加之“中华敬老园(城)”建设项日落户孝感,使孝感在弘扬传承孝德文化方面重任在肩。要推动孝德文化科学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把孝德文化品牌推向全国,必须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坚持树立开放理念、品牌理念,全面整合孝德文化资源。
孝感孝德文化具有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明显的潜在优势,要使这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现实优势,正确的路径选择至关重要。元朝郭居敬辑录的《二十四孝》中有“三孝”故事发生在孝感,且皆为善事父母的典型,其典型事迹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可见,孝感的孝德文化资源从渊源上讲根植于孝南董永文化、云梦黄香文化和孝昌孟宗文化。特别是董永与七仙女《天仙配》、《百日缘》的动人传说家喻户晓,使孝感成为弘扬孝德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地。目前的“孝感城”是一市辖一区(孝南区)格局,为全面整合孝德文化资源,孝感在新一轮省管县市的体制变革中,可以抓住机遇,争取国家支持,将云梦县、孝昌县作为两个区划归孝感市管辖,形成一市辖三区的城市框架,使孝感真正成为“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城之所在。“中华敬老园(城)”作为国家五部委2005年馈赠孝感的一块“金字招牌”,理应成为整合孝德文化资源的展示平台。以“中华”冠名务必大手笔谋划。凭借国家大交通格局对孝感区位优势的提升和孝感现有山水旅游资源,我们有理由提出,在双峰山、观音湖一带以“中华敬老园(城)”主题项目为依托,以建设老年养老中心、老年用品集散中心、老年健身娱乐中心等为抓手,全力打造“孝德文化名城新区”。以“名城新区”建设推进“中华敬老园(城)”项目实施,既符合“人文景观、旅游胜地”的构想,有利于整合孝德文化资源,更符合作为全国教育基地的要求,有利于争取国家或省里的重点项目和聚集民间资本投资。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敬老园(城)”建成之日一定是中华孝文化名城名副其实、名不虚传之时。

抛砖一块,欢迎拍砖!

楼主对孝文化研究得这么透彻,功底深厚,观点鲜明!更让我感动的是,我从文章中读出楼主对孝文化名城建设可谓是呕心沥血,对孝感的发展倾入了自己最真挚的感情!纵观孝感,我唯一能够想到的只有“司陋堂”先生了!

真知灼见,好!孝感要以“孝”字做文章,董永等值得挖掘。要以孝文化一线牵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市,在“吃”上做文章,以孝感米酒、麻糖、白花菜为切入点,做成观光产业旅游。实事求是地说孝感的旅游资源是大有可为的。北部有山有水(孝昌县),南有温泉(应城)、西有银杏谷(安陆),东部要开发大悟的河流漂流最好。如果是外地旅游团完全可以住上三天以上,想想看,可以创造多少财富呀!

值得政府班子重视!

每个人都要集积参于

建议从几个步行街入手:绿化、美食、卫生、雕塑、厕所、、、、、

想法很好,但实现起来真的难度很大。第一,就如文中所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要有很深厚的文化传承的。文化这件事情,不是你一天两天就做得好的。它很可能发端很小,但是历时很长,是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孝感没有被评为省级及至国家级文化名城,就可以说明,现在的孝感,在文化积淀方面,的确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所谓的孝文化,也只是孝感人自己在那里自我陶醉,一个传说故事,两三个孝经故事而已,根本得不到全国大众的认可,当然也就形成不了什么产业。
孝感的发展,不是要追求什么名,或者中华孝文化名城这个虚名,而是要实实在实的看看这个城市的现状,认真做好一些有关于老百姓的生活的事情,让生活在孝感这座城市的老百姓爱上孝感,愿意留在孝感。现在孝感的现状就是,连生活在孝感城的老百姓都想着要离开这个城市,你怎么能够让外地的人到你这里来呢。这不是一个笑话吗?

“雄安新区”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创新,它至少告诉我们,开发区发展模式已成为过去,新的模式正在探索之中。孝感要打造重要一极,这一极应该在哪里,我想,“名城新区”概念,不失为一个大胆而切合实际的创新之策,值得市里高层成立专班,进行可行性研究。

司陋堂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