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柯桥一家企业因车间噪声过大被相关部门重罚,此举引起大家对职业危害和职业病(特别是噪声性耳聋)的关注。
根据规定,职业病主要由工作环境中的噪音、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化学物质引起的一系列疾病。近年来,医生发现,噪声性耳聋成为目前柯桥区高发的一种职业病。
在噪音过大的车间工作,别忘带耳塞。
图片来自网络
警惕
听不到了才去检查
但为时已晚
家住柯岩街道的周师傅从事电焊工作多年,在他作业的车间里,常年充斥着各种机械声、切割声,十分刺耳,外人进去都要捂着耳朵,但周师傅却早已习以为常。
“最近两年才发现耳朵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有时候家人喊我总是听不见。”周师傅说,不仅如此,就算近距离说话,他也总觉得听别人讲话断断续续的,总要别人重复几遍才能听清楚。起初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去医院体检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是听力严重受损了,医生诊断结果为噪声性耳聋。这时候,周师傅才意识到,自己听力下降竟是电焊噪音惹的祸。
“噪音是导致耳聋最常见的危害因素,而噪音性耳聋是目前柯桥区职业病中比较高发的一种。”市中心医院五官科主任医师赵哲弘告诉记者,当劳动者工作环境中的噪声等于或大于85分贝,不持续佩戴耳罩并连续在这种环境中工作超过8小时,会对劳动者的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甚至造成耳聋。
据记者了解,柯桥纺织企业众多,纺织机器运作时产生的噪音也会对工人的听力造成损伤。不过,由于发病缓慢,很多病人直到听力大幅度受损,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患上了职业病,但为时已晚。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市民的警惕。
“针对高分贝作业下的工人,我们强烈建议要佩戴耳塞、护耳帽,这也是最可靠的保护方法。”赵医生告诉记者,从事冲压、重金属等工种的工人,是噪声聋的高发人群。另外,定期对接触噪音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观察听力变化等情况,可以早期发现听力损伤。
重罚
开出首张10万元高额罚单
日前,柯桥区众成化纤有限公司因车间噪音过大且不配合职业病防治整改,区安监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对该公司作出10万元的行政处罚。目前,该企业已经缴清罚款,并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在执法时,当执法人员在位于华舍街道大西庄村的众成化纤公司生产车间发现,车间纺丝机发出的巨大噪声让人烦躁不安,工人们却没有佩戴耳塞等防护用品。执法人员用噪音检测仪检测,噪音音量高达92.5分贝,超过最高标准值85分贝。在场的职工纷纷表示,虽然已经工作了好几个年头,但企业一直没有给职工配备耳塞等防护用品,也没有进行常规体检。
案例
噪音下工作3年
水泥厂工人耳朵突然聋了
对“众成化纤”的处罚,为的是提醒广大企业主,要把职工身心健康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实际上,不断有职工被查出噪音性耳聋。记者从区安监局了解到,2016年以来,通过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出的噪声性耳聋就有3例,主要发生于接触强烈噪声的工作岗位多年的劳动者,在化纤纺织、水泥磨工等噪声严重超标的岗位尤其多。原浙江水泥有限公司员工何师傅于2012年开始从事制成车间水泥磨工工种,岗位最大超声超过90分贝以上。2015年年底,何师傅发现自己耳聋,于2016年10月被诊断为轻度噪声聋。
监管
403家企业被圈定
防治不力将拉入“黑名单”
“随着柯桥区工业企业的快速增加,职业病危害逐年加重,但企业对职业病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不少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不完善,防护措施不规范。”柯桥区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说。今年3月,区安监局、区总工会等部门共同制定了首部《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办法》,对首批403家企业进行重点监管。根据规定,若被监管企业超过6个月未依法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将被直接拉入职业健康不良记录“黑名单”。
如果工人怀疑自己已经得了噪声性耳聋或者其他的职业病该怎么办?区安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工人在经过职业健康体检后,可以携带劳动关系证明和职业健康体检结果等材料,前往单位、本人户籍或者居住所在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几十年前就知道的事情,而且当初已经重视过了。只不过当初还没有乡镇企业,更谈不上个体厂。
哎,谁不想坐在办公室,就能拿高薪啊!
万恶的资本主义
所以绍兴除啦写字楼!其它都关了!都是污染,或者有噪音,或者太累!
安监局这类的执法太无力 太少了太迟了 那些垃圾老板舒舒服服地在行政办公室 吹空调 玩手机 炒股丝毫不考虑改善职工工作环境
要像约谈网吧业主禁烟那样 约谈各个辖区内的老板法人们不要忽视职业病 积极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否则就要考虑关停
说实话其实这个被关注挺好的。这种职业就是拿自己身体和生命在赚钱,应该高薪或者投入更多的资金改善工作环境。
我想知道,这被罚的10万块钱,最终去了哪里
职业病!好多行业都没有有效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