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要解决问题,而不要停滞于愤怒情绪


【专访李嘉诚之一】要解决问题,而不要停滞于愤怒情绪
2014年03月05日 18:22 来源于 财新网
“香港若真的走上民粹主义之路,就会像野马易放难收”
【财新网】(记者 胡舒立 王烁 特派香港记者 王端)
财新记者:民粹主义近年在香港开始出现,其背后根源是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才可以使香港社会向良性的民主过渡?
李嘉诚:全球都要面对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这对各个政府来说,是颇为困扰的,但切忌“情绪政策化”,因为这是个大滑坡,会造成恶性循环。
我自己是穷苦出身,经历过家徒四壁的滋味,这是刻骨铭心的。我很明白天天要担忧生活的感受。滋生民粹乃人之常情,但社会的重点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要停滞在愤怒情绪的阶段。
面对社会基层问题日渐复杂,只从扶贫的思维出发,是解决不了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很遗憾,不少政客只会推波助浪,结聚愤怒,视之为得到选票、得到权力的平台,比聚焦解决社会问题更重要。如果社会因为太多纷争而停滞不前,经济发展政策没有朝气,对任何阶层,都没有好处。
要实现社会向上流动,解决跨代贫穷,教育改革是必由之路;投资教育失当、推行教育改革不当,是对未来的一种罪行。面对科技日新月异,工业化替代力日强,精准自动化,给“生产队伍”提供再培训,已是刻不容缓。
香港在创新科技的投资和发展方面,一定要急起直追。因为科技主导未来,高质素和创新的工业尚有发展空间;社会要创富,要机会多元,才可纾缓贫穷问题,这些应是政府领导层份内应为之事。近年澳门的博彩业越来越兴旺,为香港带来不少工作就业机会,例如酒店业、装修业;但只看香港失业率3.3%,便认为改善就业结构和提高素质并非迫切,这等同在制造明天的问题。
如果看数据,香港从事“创新科技”的人数,看来不错;但若与其他地区比较,有关就业的本质和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则不可同日而语。按香港政府的数据,从事“创新科技”产业的约有3万人,以香港360万就业人口计算,即每1万人中,就有约80人从事“创新科技”。但观乎其他权威统计,在其他科技产业成绩显著的地区,例如以色列,他们拥有最多的科学家、科技人员、工程师等,每1万名雇员中,就有140人从事相关行业;美国则是85人,日本是80人,中国台湾是45人,新加坡是32人,香港在同类统计中却没有排名。香港的“创新科技”人才有多少是科学家和科技人员?香港的政策和环境真的配合“创新科技”发展吗?真正优质的就业环境,应该让每个人的能力,在多元产业下得到最大的发挥。
财新记者:你觉得香港应该怎样鼓励创新?
李嘉诚:我们看看新加坡和香港。基于两地的社会和营商气氛不同,香港相对来说,在鼓励创新上不容易。新加坡的舆论,不会对外资在当地获取盈利而有所批评;对于解决劳工问题,新加坡在输入外劳方面更为进取,但失业率不比香港高;新加坡没有中国作后盾,先天条件甚至没有香港那么好;新加坡重视睦邻,要兼顾国防开支,香港则没有这样的负担。然而,新加坡在创新方面却非常成功!
1997年时香港的GDP跟新加坡一样,但今天新加坡高于香港最少三分之一。香港一定要提高竞争力。香港若真的走上民粹主义之路,就会像野马易放难收。

:shy
网络上到处充斥愤怒情绪。。。
见富怒、见官怒、见医怒、见师怒,见房怒、见车怒。。。
反正屌丝除了对自己不怒对啥都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