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书法文创用品博览会上,惊现秋瑾送给同志的日本鱼形瓷碗
马性良向记者展示秋瑾赠送其外公的日本鱼形碗
记者日前在绍兴金德隆举办的书法文创用品博览会上,惊喜地发现有人展出了秋瑾送给张竹生的一只日本产鱼形瓷碗。
张竹生是何等人物?现在的绍兴人,恐怕从来没有听说过张竹生这个名字,即使对绍兴辛亥革命史有所研究的人,也很少注意过此人。但在海外的一些浙籍人士中,却时时有人提起他,这位辛亥革命的功臣,和秋瑾是亲戚,秋瑾曾送了很多诗集和瓷器给张竹生,如今张竹生的外孙马性良将它们当作传家宝珍藏着。
这个名门望族
与秋瑾是亲戚
107年前的一个早上,绍兴漓渚小步村爆出一条新闻:已有一子二女的张家店王张竹生突然离家出走,就连他妻子也不知道其去向。张氏为漓渚望族,祖上广有幕府。张竹生虽然早年丧父母,由伯父养大,但家底殷实,十七八岁继承祖业,在宁绍有商业基地。
伯父很早为他娶了妻,她是位知书达理的贤妻良母,日子正过得红红火火,为何要抛业别眷、背井离乡呢?这个谜,一直捂了3年,直到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张竹生从外面回来,才彻底解开。
原来,张竹生有3位姑母,大姑母嫁秋姓,即“鉴湖女侠”秋瑾的嫂嫂张淳芝。张竹生和秋瑾是在逢年过节走亲戚时认识的,当时秋瑾正广泛结识有志之士,共同革命。言谈中,双方意气相投,一同成了光复会会员。
“只不过我外公属于幕后人员,平时为光复会提供资金和场所,秋瑾牺牲后,坚定了我外公投身革命的决心,所以他就离家出走了,也就是说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张竹生的外孙,今年63岁的马性良告诉记者,当时秋瑾将自己身着黑色男装的全身照和身穿大格子日本女装、背负包袱、腰悬佩剑的半身照各一张送给张竹生作留念,还送给他很多诗集,以及从日本带回来的瓷器等。
秋瑾送给张竹生的书籍
马性良打开一叠叠厚厚的报纸,里面包裹着的是泛黄的书本,有些已经破烂不堪,一看就上了年代。
记者看到其中三册是光绪年间的《昌黎先生集注》,其中还盖有不少清代诗词人收藏此书的印章。还有一叠八本是道光年间流传下来的《杜工部集》。“像这样的诗集,秋瑾一共送了我外公五六部,还有从日本带来的瓷器。”说着,马性良打开一个精美的盒子,里面放着两只鱼形瓷碗,还有两只是样子普通的瓷碗。
鲜为人知的辛亥志士
辛亥革命爆发后,张竹生担任浙江都督府顾问兼高级作战参谋,主要负责策反工作,曾亲自出马在沪说降敌舰。由于战功卓著,辛亥革命胜利后荣膺国家颁发的“嘉禾奖”。
国民政府成立后,张竹生在新诞生的京沪铁路任职,并襄理建设沪杭铁路。不久,他奉命回绍兴任绍肖清丈沙田总局局长,办起一期“丈量学校”,招收学员,自任校长,聘请专家任教,每次丈量,事必躬亲,积累了不少经验,写了一本《量沙记略》。
丈量沙田任务完成后,他又应邀赴杭州担任官产科科长。这是一个管辖范围很广的单位,当时的西湖名胜古迹、楼台亭阁的全部以及刘庄、汪庄、宋庄莫不包含其中。张竹生乐此不疲,业余时间还拜绍兴画家袁梦白先生为师,画艺大进。
但到了杭州之后,张竹生看到钱塘江上船翻人亡之事时有发生,便自告奋勇,辞去官产科科长职务,改任钱江义渡局局长。由于改用渡轮,断了渡工的生意,引起了渡工们的不满。张竹生闻讯后召集全体船工开会,阐明所有渡船由国家收购,装上雨棚,设置座位,作为“拖船”,并安排渡工入局,作为工人,每月发给工资,并允许子孙承业,船只也由他们管理。
于是船工们欢呼雀跃,献计献策,定航道、建码头。张竹生向德国购置了两艘中型轮船,取名为“之安”“江靖”,两轮对渡,使得交通状况大为改善。随着渡江旅客不断增加,两轮不够用,他再次要求增购轮船两只。但不料伤寒病袭来,加上操劳过度,张竹生竟与世长辞,享年47岁。
“很多人对我外公很爱戴,他出殡的时候,百姓自动路祭,场面十分感人。”马性良拿出张竹生穿着军装参加革命时的照片给记者看,张竹生一身戎装,英气逼人。马性良说之所以知道外公这么多事,是因为他是家里最小的外孙,母亲住在他家,经常给他讲外公的故事。
继承祖上的优良家风
马性良说,他们后代受张竹生的影响很大,思想开放。在他的印象中,他的姑母、母亲等都是穿着婚纱结婚,烫着头发,穿着正常鞋子的女性,而且每个人都读过很多书,都是读书人,写文章写诗词样样精通。
马性良告诉记者,自己的家族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中国诗词协会会员,母亲是写诗写词之人,现在马性良手上的秋瑾送给张竹生的礼物,是马性良母亲的嫁妆,如今成为马性良的收藏品,他小心翼翼地保管着,珍藏在他的收藏品艺术馆里。
“也正是因为这些秋瑾送的礼物,让我走上了收藏的道路。”马性良现在主业做外贸,副业则是搞收藏。他将收藏馆取名为“敦厚堂”,这是外公张竹生生前居住屋子的名称,“以敦厚作堂号,反映了先人崇尚朴实敦厚之家风。”马性良说,他要把这种家风承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