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哥放羊 杨志忠摄影报道)这是一个盛载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在这秋高气爽的美好季节,国学翰林苑堂又迎来了新学期。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我们的未来。
我们是三皇五帝的后裔,我们是炎黄子孙,国学翰林苑堂所要给到孩子是最原本最质朴的教育——即:“生命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小天使,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做为家长老师就是要让孩子活出最好的自己,最精彩的自己,最绽放的自己,国学翰林苑堂则秉承“发现生命,载培生命,成就生命”的理念,让每一个小生命都能成为他们自己心目中的“王”。
今天在国学翰林苑堂倾情投入的每一位孩子“入学礼”仪式,满怀期望地开启他们的人生第一个美好篇章。
孔子是我华夏文化的集大成与传承者,对中国文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自伏羲画卦以来的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下启子思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
是华夏文化的代表。
所以每一个华夏儿童都应拜孔子,实质上是拜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的精神从幼年就深植于每个儿童的内心。这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源。九月,大中小学校开学了,这对家长与学生来说,是件大事。而在古代,儿童入学同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古时人们习惯将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葬礼合称为人生四大礼。
《礼记》有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古时的入学礼非常庄重。“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入学礼的第一步是正衣冠。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这是儿童知书明理的人生第一步。
叩拜先师。学生们在先生的带领下,来到圣人先师孔子的神位前祭拜:双膝跪地,九叩首;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行完礼,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与干瘦肉条。
然后净手净心。学生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寓意着去杂存精、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最后朱砂开智。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的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儿童开启智慧,此后目明心明。接着,描红开笔,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入学仪式结束,就标志着儿童正式成为了孔门弟子,从此就要安心读书求学。
古时如此繁复、隆重的入学礼仪体现了当时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这一点对当今社会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董仲舒,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