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报道,有消息人士指出,海航放弃租用香港中环交易广场三期8层的办公室,以减少债务。
据悉,业主香港置地集团已经为部分楼层招租。但该集团发言人回应称,不评论个别租约的传闻。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根据土地注册处资料,海航签署了一份为期9年的租约,原本于今年6月生效,直至2027年5月。其中,租金每平方尺140港元,相当于月租1200万港元。弃租后,海航每年可以节省约1.44亿港元。
另外,早前有报道指出,陷入财务困境的海航集团在中央及债权人施压下,拟洽售及退出多家中资银行、险商等持股,包括计划在未来18个月内逐步悉售德银股份以缩减资产负债表,亦正计划以10亿美元(约78亿港元)出售集装箱出租公司seaco。
海航目标是将总资产减少约三分之一,至约8000亿元人民币。截至6月底,该集团总资产约1.1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人寿购入天津7.29万平方米写字楼?代价19.12亿元
3月18日,中国人寿发布公告称,公司以19.12亿元总交易价格,买入天津7.29万平方米写字楼物业。
观点地产新媒体获悉,于2018年3月18日,该公司天津分公司与天泰置业订立买卖合同,向天泰置业购置天津市和平区曲阜道38号写字楼第7至25层及第31至47层,代价19.12亿元。
据了解,中国人寿购入的部分写字楼建筑面积约为7.29万平方米,另外,中国人寿天津分公司也将获得该建筑的第48至55层(建筑面积4158.62平方米)及地下826个车位的免费使用权。
中国人寿表示,公司天津分公司拟将该不动产部分作为其营业办公用房,部分用于出租。
南海控股5.21亿港元购办公物业?总建面8.84万平方米
近日,南海控股有限公司与中国数码信息有限公司发布联合公告称,南海控股间接全资附属南海宏图(香港)作为买方,与中国数码作为卖方订立协议,据此,买方拟向卖方购买目标公司92.36%股权,代价为5.21亿港元。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查阅,目标公司为数码慧谷置业管理,其持有位于中国大兴区亦庄镇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盛西路1号的数码庄园。
该物业为于2013年前后落成的五层高办公室发展项目,附有三层地库。地块总面积约4.9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84万平方米。
另外,于2018年1月31日,目标公司结欠及应付卖方及其附属公司的款项净额约为3.48亿港元,有关金额可于完成时予以调整。
目标公司于完成时结欠及应付卖方及其附属公司的款项将成为一笔有期贷款,须于卖方及或其附属公司与目标公司于出售事项完成时订立贷款协议当日起计三年内偿还。
百盛商业2亿元收购无锡梁溪区百货店物业
3月19日,百盛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非全资附属公司无锡三阳百盛广场有限公司(买方),于3月15日以人民币2亿元收购了无锡梁溪区百货店物业。
观点地产新媒体查阅公告获悉,目标物业位于无锡市梁溪区人民中路121号的一至五楼建筑。物业的总建筑面积约11,190.87平方米。物业由买方作为租户占用,并自2008年7月起至今作百货店之用。
公告显示,百盛商业的主要业务为经营及管理百货店网络,买方主要业务为经营百货店,为百盛商业的非全资附属公司,由公司拥有其60%股权
写字楼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房地产行业发展,与买卖服务成为现在商业地产中的新的产业,2016年,写字楼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在一些国际化大都市,那么2017年,它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呢,我们看一下。
相当着名投资家之一美国江恩曾说过:顺应趋势,花全部的时间研究市场的正确走势,尽力保持一致,利润就会滚滚而来。可见,想要获取更多价值,率先了解市场至关重要。
市场需求量增加,助力写字楼市场前景叫好
根据相当新《cbre大中华区房地产市场展望报告》数据整理显示:中国经济格局切换,向下的传统经济与向上的新经济交错而行,中资企业相对进取的经营态势将使其继续担纲写字楼市场新增需求主力,占比将从2016年的83.4%进一步上行。在传统金融业方面,2016年金融行业成为写字楼市场新增需求的主要来源,占比31.4%。而科技行业因行业整合迅速,办公楼需求也呈现增长迅捷而多变的特点。综上所言,中国写字楼市场需求量整体持续增加,这将助力2017写字楼市场前景叫好。
写字楼所处的位置,直接影响其发展前景和投资收益
当大多数人还把地段地段还是地段当座右铭时,有远见的人,早已行动。在国内,、等一线城市市场,tmt(科技、媒体、电信)行业办公楼需求强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办公选址均倾向于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的优质写字楼。所以,不难看出,对于企业而言,在中国经济驱动下,企业房地产策略中交通便利与优越地理位置,仍旧是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
百亿永续债助力保利?老牌龙头房企觊觎行业前三
12月12日晚间,中天金融发布《关于解除中天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和贵阳中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及资产转让协议的公告》,宣布拟解除与金世旗产投、贵州天宸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和资产转让协议,收回相关股权及资产。
尽管中天金融表示,将继续积极推进华夏人寿21%-25%股份的收购事项,但这仍意味着,中天金融持续了一年多的“去地产化”转型,暂时宣告搁浅。这在国内开发商的转型中,尚属首例。
在2017年3月改名之前,中天金融在资本市场的简称为中天城投,这是贵州省第一家,也是规模大的一家上市房企。过去一年多来,中天金融拟通过剥离房地产资产、注入金融业的方式进行转型,但进展比较缓慢。
继续推进收购华夏人寿股权
此次资产腾挪肇始于一年多前。2017年8月,中天金融宣布正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公司股票从8月21日起停牌。2017年11月,中天金融连续发布公告称,计划出售全资子公司中天城投100%股权;并拟以不超过310亿元的价格现金购买华夏人寿21%-25%的股权,从而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
2018年3月,中天金融宣布,向贵阳金世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出售中天城投100%股权,交易价格确定为246亿元。这也意味着,中天金融拟正式剥离房地产业务。
金世旗产业于今年2月成立,交易前一周,大股东由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罗玉平变为浙商产融,罗玉平退居第二大股东。4月,碧桂园介入,成为第三大股东。
此次出售在剥离房地产资产的同时,也使中天金融获得超过200亿资金,从而为收购华夏人寿股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今年11月20日晚间,中天金融公告称,由于该重大资产购买方案需进一步协商及完善,且贵州省市两级国有资本拟参与此次交易事项,以及需要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审批等程序,工作量较大,将继续停牌不超过一个月。
此时距离公司停牌已经过去15个月。
今年12月12日,中天金融发布解除公告,对解除协议的原因做出说明:虽然公司全力推进收购华夏人寿21%-25%股份的重大资产重组,,但结合目前进展,该重大资产重组事项预计无法在短期内完成。而中天金融将上述股权及资产出售后,剩余的金融业务虽然整体向好发展,但规模偏小。
公告称,为提升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保护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公司按照第二大股东贵阳城发的提议,根据贵阳市人民政府的要求,经审慎研究后与交易对方协商一致,拟解除与金世旗产投、贵州天宸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和资产转让协议,收回相关股权及资产。
中天金融方面还表示,“将继续积极推进华夏人寿21%-25%股份的收购事项。”从贵阳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来看,将已经置出的房地产业务收回确为明智之举,有利于增厚上市公司盈利,在保证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有利于推进华夏人寿股权收购事项。
房地产业务前景难料
早在更名之前,中天城投就涉足金融产业。在当地政策的支持下,2014年8月,中天城投增资入股贵阳市互联网金融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并取得控股权。2015年中天城投通过竞拍的方式,获得了海际证券66.67%的控股权。此后又通过增资,进一步将股权提高至94.92%。2016年,中天城投通过参与中融人寿增资扩股,获得中融人寿36.36%的股权。
其间的2015年,中天城投提出“大金融”的战略发展方向,确立了以积极获取包括银行、保险、期货、证券、担保在内的各项金融资质和牌照在内的发展目标。
公司更名时,时任中天城投集团执行总裁的张智表示,从目前来看,做房地产还有8年或10年的好日子可以过。但从企业角度看,转型已经水到渠成。他还表示,在未来5年,大金融将贡献约5成业绩。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金融业务对公司的业绩贡献并不明显。由于诸如收购华夏人寿股权事项没有进展,公司的总资产下降七成。不再将已出售的股权及资产纳入财务报表后,今年第三季度,中天金融的净利润由正转负。
相比之下,被剥离的房地产业务进展顺利。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贵阳房地产市场发展整体向好,成交均价稳定上扬,土地市场活跃。2018年截至11月,贵阳商品房成交面积870.31万方,成交均价10478元/㎡,同比增长32.4%,连续3年商品住宅成交均价复合增长率超过19%。
公司表示,截至目前,中天城投战略土地储备面积逾万亩。随着贵阳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向好,公司优质、丰富的战略土地储备为未来地产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伴随着整个区域市场的稳定向好,公司业绩也定会有长足的增长。
转型之前,中天城投已经达到中型房企的规模。2016年,中天城投签约销售金额212.1亿元,销售面积256.5万m2。2017年,虽然项目结算面积下降,公司地产业务收入也达到149.81亿元。
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回收房地产资产后,上市公司的业绩有望得到大幅改善,有利于维护股东利益。但由于当前市场环境不佳,其地产业绩能否保持稳定增长,尚存疑问。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纷纷更名,意图淡化公司的房地产色彩。在业务层面,房企大多通过跨界的方式,实施多元化转型。但像中天金融这样,直接将庞大的房地产业务剥离的情况,目前还十分少见。
严跃进认为,如果从2014年涉足金融业务算起,中天城投的转型已经持续了四年多,这也说明跨界转型并非易事。他表示,尽管楼市调控政策严厉,房企也不应轻易放弃房地产业务。除了对新业务缺乏熟悉的原因外,房地产业务也能够带来一定的现金流。在融资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这对于上市公司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