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韶关生活那么久,你知道“韶关”的由来吗?


隋开皇九年(589),取州北韶石山(相传虞舜曾在此奏韶乐)之“韶”字为州名,改东衡州为韶州。明清时期,先后在浈江边和城北设关收税,“韶关”之名由此而来。
今韶关市境,秦属南海郡地,西汉置曲江县(治今市区),三国吴置始兴郡,南北朝曾改设广兴郡,后置东衡州。隋改称韶州;唐初曾为番州,后复称韶州;元称韶州路;明、清改为韶州府。
民国初,设南韶连道,后改称岭南道;1936年粤北为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道治、专署均设在曲江县(今市区)。抗战时期,韶关曾为省会所在地。
1949年底,析曲江县置韶关市,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驻此,此后为专区、行政区、地区治所。1950年底,韶关市升格为地级市。1959年曲江、仁化县并入韶关市,1961年复析置。1970年韶关市改为县级市。1975年曲江县并入,韶关市升格为地级市。
1983年撤销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原韶关地区属县并入韶关市。时韶关市辖11县(乐昌、仁化、始兴、南雄、翁源、英德、阳山、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1984年设北江、浈江、武江3市辖区,并领曲江县等12县。1988年英德、阳山、连县、连南、连山5县划归清远市,新丰县并入。后辖区区划多有变化。2011年韶关市辖3区(武江、浈江、曲江区)和5县(仁化、始兴、翁源、新丰县及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2市(乐昌、南雄市)。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图片有点历史了,还没有韶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