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乡巧匠|90后少年迷上百年嵌瓷技艺,一学就是4年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镜头对准故宫文物背后的修复师,让观众认识了一群年轻人——他们在故宫里与文物对话。
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也有这样一群匠人,日复一日传承着潮州地区最古老的手艺之一——嵌瓷。
嵌瓷是广东潮州地区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发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盛于清代,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嵌瓷最早主要用在祠堂、庙宇及民居“四点金”、“下山虎”等建筑物的屋顶装饰。
贝灰、草灰、卷烟纸,这些生活中最不起眼的东西,经过嵌瓷艺人的匠心巧手,也能蜕变成璀璨多彩的艺术品。
出生于1998年,年仅19岁的许名泰可以说是最年轻的嵌瓷艺人。2013年,他的父亲便将他送到嵌瓷博物馆,拜嵌瓷大师卢芝高为师。
卢芝高生于潮州古建筑嵌瓷壁画艺术世家,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嵌瓷)代表性传承人,嵌瓷手艺传承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人。
许名泰在工作室里剪瓷。
与村里调皮、贪玩的同龄人不同,许名泰在嵌瓷博物馆的工作室里,一学就是4年。
“平常也有女孩子找他玩,但他都不出去……有时候夜里12点多,他还在工作室里练习。” 言语之间,卢芝高对小徒弟的刻苦、用心称赞有加。
“在我小的时候,出去拜师学艺,不仅要给师傅交学费,还要从家里带米去吃。”卢芝高回忆起他年轻时的经历。
4年前,许名泰的父亲第一次将他送到卢芝高家里的时候,也曾拿出一些现金,想当做学费,却被卢芝高拒绝了。
“我不收学费,还提供吃的、住的给他们,只要他们踏实、肯学,这样就够了。”踏实、肯学,也成了卢芝高收徒的唯一门槛。
在2011年,许名泰曾短暂接触过这门手艺,但其实他并没有任何美术、雕刻的功底。“不枯燥,我还挺感兴趣的,就坚持下来了。”
潮州嵌瓷代表性传承人卢芝高。
每一位嵌瓷学徒,都绕不开剪瓷这一步。剪瓷,就是制作嵌瓷过程中,将完整的瓷碗、瓷杯,剪成碎瓷片的步骤。
剪瓷不是随意裁剪,而是要根据最终成品的需要,剪出相应形状的瓷片。瓷质易碎,稍一用力便会剪断。
有趣的是,在挑选瓷碗、瓷杯时,嵌瓷艺人反而青睐那些外形稍有瑕疵的次品、残品,这些瑕疵可以被当做线条融入到零件中去。
许名泰展示了精湛的剪瓷手法——只见他一手持剪,一手轻轻捏住瓷片,不一会儿便剪出了一瓣花瓣。“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剪,可以先剪一些常用形状的瓷片备着,也可以练手。” 经年累月,许名泰的手掌也磨出了一层茧。这样的瓷片,在工作室的地面上摆了好几碗。
“这是一门‘童子功’。”卢芝高的另外一名徒弟卢师傅说。剪瓷只是学习嵌瓷制作的基本功之一,也是一件嵌瓷作品诞生的第一个步骤。对于考验细节的嵌瓷来说,剪瓷非常重要。
一些大型的作品,往往需要嵌瓷艺人坚守在屋顶上,忍受长达数月日晒雨淋的艰辛。卢芝高也因此为自己起名山石——一位用心的嵌瓷艺人的工作状态,与高山上的石头是十分相似的。
2013年9月,“原道——卢芝高嵌瓷艺术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厅大堂开幕。这场展览把一座宗族祠堂的屋顶搬进了展厅,整个屋顶长12米,宽1.4米,高2.05米。这件作品便是由卢芝高亲自带领两名学徒耗时8个月创作完成,单瓷片使用数量就达近10万枚之多。
卢芝高作品局部。
随着工业发展,不少嵌瓷艺人开始使用机器模具生产嵌瓷零件。在卢芝高看来,这会使嵌瓷失去它的艺术性。
“嵌瓷艺人也是有水平高低之分的。以前建祠堂的时候,这座村里请了嵌瓷艺人,那座村就一定会请一位水平更高的嵌瓷艺人。竞争之下,这门手艺的水平也就上去了。现在的工匠却常常将心思放在了手艺之外的东西上。”卢芝高语气中带着无奈。
嵌瓷作品人物面部,便是由这样一块泥胚雕成。
许名泰在给作品上色。
令他欣慰的是,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愿意学习、传承嵌瓷手艺。广东省内也有多家院校希望合作开办嵌瓷制作培训班。嵌瓷这门古老的技艺,也逐渐恢复了生命力。
《二十四孝》《西游记》《三国演义》是嵌瓷作品的常用题材。
嵌瓷作品中也有相机这样的“高科技”(见左右两侧)。
来源:侨乡广记

有很多人年轻人对这些技艺是很感兴趣的,但是迫于生计,坚持下来的人太少。

这个时代诱惑太多,静得下心才是好样的。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巧匠的默默付出。

当前,现代楼房的兴起代替了旧式建筑,使得嵌瓷在民居装饰方面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我们仍然需要坚守这门技术,让其在祠堂庙宇、亭台楼阁的建设以及一些旧文物的修复中绽放光彩。

希望传统嵌瓷工艺在90或00一代能继续保持与创新;哪一天,能在大量的现代化建筑出现嵌瓷作品,那就说明很成功保护并传承了这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