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


一、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多少往事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淡忘,然而又有多少陈年旧事任凭时间激流的冲刷总是鲜明地留在记忆之中。我之所以要写那些陈年旧事,就是因为温故才能知新,只有铭记历史的艰辛,才能珍惜现在的幸福。
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有的事随着时间的消逝会淡忘;然而有的事无论过了多少年仍然记忆犹新。对我来说,插队务农时的一些往事记忆最深,虽然已经过去40多年了,但是我始终难以忘怀。我的知青生活虽然只有短短的3年多时间,但是知青岁月所经历的一些人和事使我终生难忘,乃至影响到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使我更加地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二、知青屋
刚下乡插队时由于没有现成的房屋,生产队安排知青分别寄宿在农民家里,后来国家为每名知青拨了建房专款,生产队为我们4名知青专门建造了“知青屋”。说是住房,实际上就是用泥砖、毛竹、小青瓦盖的,每间的面积也只有20平方米左右,而且我们的“知青屋”是坐南朝北的。当我分配到一间“知青屋”后,就用农民自编的芦帘将房屋一分为二,朝南的半间在窗口用砖头垫底上面放了一只旧木箱,作为看书、写字的桌子,靠芦帘隔断的地方用竹凳竹榻搭成一张床,后半间就这样权作书房兼卧室;朝北的半间在门口砌了一个农村特有的灶台,靠里面一点放了一张小的“四仙桌”,这样前半间就成为厨房兼客厅。那时候的“知青屋”虽然简陋,但劳累了一天的我回到“知青屋”仍然感到特别的温馨,它伴随我度过了1200多个日日夜夜。

三、批准书
当初下乡插队务农时,吴兴县革命委员会给我颁发了一张“批准书”,批准书的大小比现在的A4纸大、比A3纸要小,纸质较好,盖有“吴兴县革命委员会”鲜红的公章,上面具体的内容我已记不清了,大概的内容是“某某同志:经批准同意光荣下乡插队务农,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当时我把它张贴在“知青屋” 朝南半间窗口边的墙上,可惜的是这张(对我来说)具有历史记念意义的“批准书”在回城时忘记把它取下带回,本来可以把它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说不定今后还能成为文物呢,这张“批准书”的遗失成了我知青生涯的一大遗憾。

四、学习日
当时我们大队有一个“知青学习日”制度,就是每月的5日、15日、25日全大队所有的知青全部集中在一起脱产学习。“知青学习日”虽然十天中只有一天时间,但对我们来说真是弥足珍贵,每当劳累时总是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望知青学习日的早早到来。因为常年累月的繁重体力劳动,给我们幼稚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透支,“知青学习日”能不参加体力劳动,给了我们有一个喘息的机会,使我们的身体得到有效的休息和彻底放松。在没有八小时工作制、没有节假日的当时,这是缓解我们体力消耗的最好途经。

五、大家饭
所谓“大家饭”,就是全生产队所有的劳动力(挣工分的人)聚在一起吃饭。这种“大家饭”每年也只有一次,一般都安排在农闲季节,所以每次吃“大家饭”时大家都象过年一样高兴。这一天的早晨,生产队长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长进行派工,当天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大家饭”展开,杀猪、杀羊、捕鱼、采摘蔬菜、筹集桌凳、借餐具等等。“大家饭”所需的食品原料都来自生产队集体的,猪、羊在生产队畜牧场里选,鱼在集体渔塘里面用渔网捕捞,蔬菜在生产队集体的田间地头任意采摘。几十个劳动力从上午一直忙到下午,要到下午四点钟左右基本可以开席了,这时候无论男女、还是老少,脸上都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真是有一点共产主义生活的味道。对于当天吃不完的剩菜,待“大家饭”结束后要全部收集回笼,再按每户一份进行平均分配,带回家给不能参加“大家饭”的家人(主要是小孩和老人)分享。知青虽然只有一个人,但是也是一户,所以也能分到一份剩菜。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分到一份剩菜别提有多高兴。

六、大领导
那是一个隆冬的上午,我们十几个人在318国道北侧的油菜田里撬深沟,忽然公路上有一辆银灰色的上海牌小轿车在离我们100米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从车上下来一位60多岁的老人缓缓朝我们走来,老人来到我们面前后就直接坐在田埂上与我们聊天,他带着浓厚的山东口音,详尽地询问了生产队的生产、集体收入和农民的生活情况,以及我们知青在当地是否适应等问题。虽然冬天的田间寒风刺骨,但老人坐在田埂上与我们足足聊了一个多小时,我记忆最深的一句话是他说“我也管过三年地”。当时不知道他是谁,我们看他和蔼可亲,所以说话也很放松、随便,事后才知道他就是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嘉兴地委书记的张敬堂同志。张敬堂同志是当时我们见过的最大的领导,但是他没有半点的官架子,没有一个陪同的官员,没有一个跟随的记者,包括秘书也没有带(田头未见),深入田间地头搞调查研究,他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值得我们现在的各级领导干部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