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经济:独有源头活水来


营造创新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这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在浙江省嘉兴市采访时听到的一个概括性总结。
是的,目前的嘉兴正围绕互联网工业发展方向,迈出了 “机器换人”、“零土地”技改、绿色技改、智能工厂、新业态投资等一系列铿锵步伐……
彰显工业投资新动力
记者在嘉兴市经信委新兴产业发展处了解到,从发展速度看,今年上半年,嘉兴工业经济总体平稳,工业生产、企业效益、工业投资3项主要指标均“稳稳当当”。从产业结构看,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引领工业发展。这些积极因素的背后,缘于近年来嘉兴抢抓了多方面的机遇。
首先是确立信息经济为嘉兴市新的主导产业。截至2016年6月,嘉兴信息产业总产值达480亿元,同比增长16.1%,预计全年突破950亿元,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超过413亿元,增长30.31%,预计全年突破800亿元,信息消费规模位居全省第三。信息经济已经成为嘉兴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其次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嘉兴不断向“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投资倾斜。每年组织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化装备产品项目。同时,加大“绿色制造”技改投资力度,推进重点行业节能节水技改项目。
三是互联网工业。实施 “互联网+工业”行动计划,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创新,推进新业态、新模式演进。在传统行业推行个性化定制,创建一批高效协同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微企业互联共享,涌现大量新的投资机会。
四是机器换人。从2013年开始,嘉兴市实施“机器换人”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1—6月,嘉兴“机器换人”项目达1358项,实施企业1291家,完成投资329.07亿元,占全市技改投资的比例已高达6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亿元工业增加值从业人员数比2012年下降25%。
五是光伏产业。2012年嘉兴市规划的15平方公里秀洲光伏高新区,成为浙江省光伏产业 “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走出了一条以应用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的新路子,2016年正式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截至2016年6月,嘉兴累计完成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81.26兆瓦,并网897.71兆瓦,分别占全省的45.53%和47.58%,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发展势头强劲。
六是工业设计。抓住制造业服务化趋势,2012年开始,嘉兴积极扶持工业设计发展,依托皮草、毛衫、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工业设计。当前,嘉兴已拥有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1家。全市工业设计服务年收入2亿余元,成果转化产值近百亿元。
七是生产性服务。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实施“主辅分离”试点。重点支持定制化生产、全生命周期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等服务型制造,加快衍生出众包、众设、众筹、工业电商等新的平台型信息服务企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激发工业投资新活力
一是革新服务。作为激发工业投资新活力的一项举措,嘉兴市首先革新审批服务。重点推进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简政放权”,健全市、县两级审批同权的扁平化管理制度。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落实“零土地”技改不再审批政策,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行“先照后证”制,实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
二是清障服务。围绕重点项目,提供“全过程、无间隙”拔钉清障服务,为项目落地、建设与推进创造有利条件。紧盯嘉兴“五个一批”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完善联动服务跟踪机制,开展“百日攻坚”“集中服务”等活动,确保项目按计划进度开工建设。
三是激励服务。为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对于带动企业投资的涟漪效应,嘉兴不断适时改进补助方向和细则,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对工业转型升级作用明显的科技引进项目和科研机构大平台,并对专项资金实现集中化管理、竞争性分配和基金化配置,使得工业补助资金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小带大,引燃投资“链式反应”。
四是生态服务。嘉兴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激发投资的正向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形成政策、制度等公共服务体系,搭建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健全普惠性政策措施,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精准服务机制,开展企业融资等专项服务,以创业促投资、创新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