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吴学书: 甘当一辈子“乡村教师”


不忘初心潜心育人
吴学书:甘当一辈子“乡村教师”
通讯员万艳明王飞
坚守乡村四十载,愿做红烛映山乡。有多少乡村教师,就有多少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含着眼泪给读者介绍乡村教师吴学书矢志不渝、扎根农村、教书育人的动人事迹。
2014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名为《做山村教师“活得值”》的文章,在文章里作者这样写道:能终身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我感到十分荣耀,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学生考上了中专、大学,方圆100多里的青少年摘下了文盲的帽子、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时,那种成就感、自豪感、幸福感,一般人难以体会。让教育均衡的雨露滋润每一个农村家庭,是每个基层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职业追求。文章的作者叫吴学书,今年57岁的他默默坚守乡村教育42年。他说,只要农村需要,学生需要,他会做一辈子“乡村教师”。他就是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镇松山咀小学乡村教师吴学书。
(一)
吴学书的家乡地处有名的“一尖二尖,伸手摸天”的高寒山区,那里林海苍茫、云雾缭绕、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贫困。他从小就做着一个美丽的梦:长大后当一名山村教师,用知识把沉睡的山乡唤醒。高中毕业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在家乡马干村小学当上了“孩子王”。他之所以选择教师职业,就是从小目睹家乡父老乡亲目不识丁的痛苦:山村找不到一个记工员,村里无人能担任会计,到外地请老师,山民上街分不清男女厕所……震振与责任,使他走上了“传道授业解惑”之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说来也怪,吴学书竟与“山村教师”这一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许是天道酬勤吧!他任教的班级居然20多次获全乡镇统考第一名,他的教学经验也得到上级的重视和推广。花香引蝶来,市教育局2次在他任教的学校召开经验交流会,他的经验、论文等文章也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1100多篇。做梦也没有想到还居然被省教育厅免费送到北京参观游览,还兴致勃勃地登上天安门城楼,还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真让人感慨不已。
(二)
在吴学书任教的42年间,为了梦想成真,他先后6次放弃了招干提干的机会,长年累月扎根在最贫困的山区学校。在海拔一千多米的马干小学,他独树一帜,创设“复式教学”。集校长、教师、班主任于一身,包教3个年级,几个年级的十多门课程都是他一个人“承包”到底,每周授课达30节。从旭日东升到夜幕降临,整天泡在教室。为打破对复式教学存在的“神秘感”,改革复式课堂“动静”结构和解决复式教学中的“声浪冲突”等难题,他查阅许多国内外资料,熬过多少不眠之夜,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进行调研、方法研究和试验,创设了一整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带有山野泥土气息的“复式教学”形成特色与风格,赢得了专家学者和同行的好评,其经验在黄冈市教学研讨会上交流,令人刮目相看。
为办好山区寄宿学校,吴学书悉心指导孩子叠被,摆放生活用品、洗脸、刷牙……,一次又一次手把手地教,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增强了自治能力。每天,他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睡觉,白天工作,晚上还要精心照料孩子们。一天深夜,当他查岗到学生陈大雁床前,听到他说糊活,吴学书用手一摸,好烫人,赶紧找医生。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里,他和几位教师踏着崎岖的山路找到医生,等把医生请来,打完针,吃完药,天已大亮。学生家长得知此事,感激地对他说:“吴老师,您比我们父母对孩子还要关心,娃娃交给您,我们一百个放心!”
42年来,吴学书始终把学生入学当作学校的“生命线”。开学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动员学生入学,披星戴月往返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跑遍了太平山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连续十天半月每晚只睡五六个小时,天刚亮就要起床,累得头昏眼花,喉咙说哑了,还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做动员工作。当得知学生刘玲已经好几天没来上学了,他先后三次从学校出发,每次花两个多小时爬到海拔一千多米的山村,做刘玲母亲的工作,面对重男轻女,家境贫困的现实,和家长一起回忆山区过去没有文化的痛苦,从社会的飞速发展,讲到孩子的前途,从国家对人才的需要,讲家长的责任。他动情地说:“男孩女孩都一样,难道你就忍心让女儿跟你一样吃尽没有文化的苦头吗?如果没有钱,我先给你垫上,孩子的前程可不能耽误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家长深受感动,终于同意让孩子重返校园,他当即帮助刘玲挑米背被,家长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就这样,吴学书凭着一双铁脚,一颗爱心,为山区1200多名学生撑起了一片新绿,让他们全部进入了学校读书,沐浴着教育的阳光雨露。
(三)
在吴学书任教的42年间,他曾先后担任过乡教育站小学辅导员、小学校长、中学副校长,现在又担任小学教师,人们对此不理解。许多人对他说:“你是官越当越小,事业越做越大。”吴学书总是心平气和地说:“当老师时时刻刻与学生在一起,看到学生的一点一滴变化,感觉这才是在做教育。另外,家长也很喜欢我,他们把孩子交给我很放心,对我信任,我觉得当一名教师真的很光荣。”
作为一名党员,吴学书时时严格要求自己。42年来,他从未向党组织伸过一次手,从未找领导解决任何个人问题,给妻子治病医疗费花了十几万元,至今还负了债,许多人叫他向组织反映,但他从未找组织半点麻烦,有困难自己克服,再难也要挺过去。
自从1988年评定教师职称后,他28年未向组织提出更高职称要求,老师们都惋惜地说:“按你的教龄、业绩和条件,你早就是中高职称啊,你真傻呀!”但他心里坦然,没有一点怨言,“只知躬耕事,哪管失多少?”许多人对吴学书说:“你年纪这么大,就带一门副课,工作负担轻一点。”他说:“我是一名党员,要勇担重担。”他不仅带主课,还要求多带几门课。现在,他带的课有语文、品德、美术、综合实践、书法等课程。
吴学书一生中遗憾的事就是愧对妻子,他爱事业,也爱家庭,可惜事业和家庭不能兼顾。2012年,妻子因患恶性肿瘤先后到武汉等地做过4次手术,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照顾妻子的重任也落在吴学书的肩上,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他总是鼓励妻子自己照看自己,下课的时候才匆忙跑回宿舍,看一眼妻子是否安好。照顾学生与妻子不能两全,只有晚上的时间替妻子按按摩、洗洗擦擦,几年没有睡一个安稳觉。2014年3月,让吴学书撕心裂肺的是:天不留人,妻子最终还是撒手人寰。他抱着妻子骨瘦如柴的遗体嚎啕大哭,长跪不起,泪水哗哗往外流,用泪水表达无尽的内疚、歉意和不舍。送葬那天,他哭得叫人心酸,送葬的父老乡亲们没有一个不为之落泪的。埋葬了妻子,吴学书没有沉浸在悲伤之中,擦干泪水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
(四)
一生中追随着梦想永不止步,如今,吴学书又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让更多的山村孩子沐浴在优质教育资源阳光下,让教育均衡的雨露滋润着每一个农村家庭。近年来,他特别关注乡村教师问题,因为这是办好农村教育的关键。但现在愿意从事“山村教师”这一职业的人越来越少了,水平高的年轻老师不愿到农村执教,乡村孩子的体育、音乐、美术、英语、计算机课没人教,农村教育越来越“贫血”。当初,和他一起进学校的几位教师,已全部跳出了校门,弃教后,一个个都出人头地,有的腰缠万贯。一些亲朋好友对他说:“凭你的名声和对教育的贡献找领导到条件好的学校,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你看你,半世也没混出个人样来。”每逢此时,他总是说:“如果人人都不愿意在山区当老师,山村的孩子咋办?良心上过不去啊,所以我要留下来!”就这样吃了秤砣铁了心,认准的路,他将百折不挠地走下去。针对社会上少数人瞧不起乡村教师,少数教师感到在乡村学校当教师是没有出息的,甚至是丢人的事,对乡村教师不理解,存在偏见。2014年9月,吴学书根据自己在乡村教书40多年的工作实践和成长过程,写出了《做山村教师“活得值”》一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受到广泛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中国教育网、共产党员网等40多家新闻媒体和网站全文转发,吴学书也被网友点赞为“中国最美乡村教师”、“最值得尊敬的人”、“最可爱的人”、“以自己的人格和学识成为师生们指导者和引路人”、“用自己的行动让农村孩子也能看见精彩未来”等等,让大家看到乡村教师的价值。
(五)
奋斗的人生最美丽,追梦的人生最精彩。42个春秋,吴学书有过欢乐、有过伤心、有过激情、有过困惑、也有过彷徨。漫漫人生路,殷殷教师情。虽艰难、虽失落,但他不忘初心,潜心育人。他说:“别人发财我不眼红,别人升官我不心动,地位的高低并不等同于人生价值的大小,敬业奉献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收获。”梦想时时鞭策着他,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身处怎样的逆境,都能坦然面对,勇往直前;梦想给他激情,令他满足,催他奋进。他始终坚信著名词作家乔羽所说:“不为时尚所惑,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积习所蔽”。一如既往地坚守清贫,坚守乡村教育,做活得值的“乡村教师”!
赞语:乡村教师铺垫了孩子通往远方的路,是孩子们童年生活中的一盏灯,照耀着山村孩子前行的路。倾听着吴老师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泪水充盈、心情激荡。如果没有像吴学书这些甘于清贫、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红烛,没有他们在边远、贫穷山区垦荒般地耕耘,我们真不敢想象乡村教育的脚步将会放慢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