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艺馆“被关门” 诸暨老人费心收来的老古董无处安身


20多年来,诸暨老人石裕堂把时间、精力花在古匾、古碑、古床、绣品等的收藏上,家里堆不下,租房子放。
“花上了退休工资,又垫上家中积蓄,收了一堆旧木头。”老石没少操心的是,“除了防潮、防蛀、防高温还得防盗”。
2010年,石裕堂享受到政策雨露。是年3月,《绍兴市扶持民办博物馆办法(试行)》出台。他递交绍兴市越艺博物馆开办申请书,经市文物局评审,获得批准。按照相关规定,越艺博物馆享受到了扶持资金。
从2003年开始,经多方合力,石裕堂的越艺博物馆先后在柯岩风景区和稽山园迎岚阁开设。但今年,几家越艺馆却接连遭遇“被关门”。
舍不得卖,又找不到更好的展示场所,眼下老石忧心如焚……
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搬离一事,目前尚不清楚,但会跟进相应关注。
限期搬离
6月20日,距离搬清期限两个月零十天。
接到“限期搬离”通知近半月,双耳戴着助听器的石裕堂对着手抄电话簿,一个个拨打“求关注”。“古董受不了高温、搬运的折腾。”他说自己70岁了,已经没有能力照顾它们,他想为它们找新主人。
石裕堂是诸暨人,他收藏的一批古董在柯岩鲁镇“住”了十多个年头。“每天都有游客参观,最多的一天有几千人次。”几位工作人员一边轻拭灰尘,一边对记者说。
2003年,石裕堂在鲁镇开出古越百床馆,十多间仿古房子展出二十多张明清时期古床。两年后,老石又在鲁镇开出越艺馆,600多件藏品展示了“越地风情工艺和鲁迅笔下玩艺”。
2016年6月初,柯岩风景区有关负责人口头通知石裕堂,8月底前,搬清两馆。因为,柯岩风景区投资数千万元的“夜鲁镇”开发已经启动,包括百床馆、越艺馆等一批房子腾空后将用来建民宿和酒吧等。
老石的第一反应是震惊,但无力改变。就像此前,市区稽山园迎岚阁越艺博物馆被限期搬离一样。
今年1月中旬,石裕堂收到市环城河管理有限公司的函:迎岚阁列入整改范围,要求1月20日完成清退工作。石裕堂不搬。对方向越城区法院起诉市越艺博物馆(前身为越乡百匾馆)。4月13日开庭。
环城河管理有限公司的理由是:2009年5月28日,市环城河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与市越艺博物馆签订《迎岚阁开设越乡百匾馆合作协议》,约定自2009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环城河管委会提供迎岚阁开设越乡百匾馆。现已使用到期,但越艺博物馆尚未腾空。对此,老石没有异议,但让他揪心的是:老古董禁不起搬;搬到哪里去?
法院调解结果是,2016年5月31日前搬离,市环城河管理公司支付5000元腾退费。
5月18日,稽山园迎岚阁,包括陈桥驿先生题写的匾额“越艺博物馆”和几百件藏品,老石请人将它们一一撤下、整理打包。一个星期后,数百件藏品全部搬离迎岚阁。
现实困境
因为一纸整改通知书,迎岚阁撤了越艺馆。因为要开发,鲁镇两馆也要清空。老石的民间博物馆接连遭遇“被关门”。而记者查询获悉,2010年,越艺博物馆经市文物局批准,并在市民政局登记注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如果按照正规流程招标,迎岚阁越艺馆不会被列入整改范围。”6月20日,市环城河管理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包括越艺馆在内,环城河涉及11个单位13处房产,均因租金不达标、不对老百姓开放等原因被清退。
“流程不规范,不清退,我们就违纪了。”这位负责人对此表示无奈。
柯岩风景区有关负责人则直言,景区发展有自己的定位与考虑,以前,鲁镇很多房子空着,古床、古匾摆一摆,增加景区文化内涵,现在开发“夜鲁镇”,主要是想把客人留下来过夜,这些房子得派新用场。
“政府支持我们办民间博物馆,包括市文物局等部门给予了资金扶持。”老石不明白的是,民间博物馆怎么就与“流程规范”杠上了,与“开发”杠上了。
“花了20年,翻山越岭收集,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老石有些伤感地说,作为越文化呈现,无论是迎岚阁还是鲁镇,都是理想的地方,前者是环城河边的公园,后者是旅游景区。“而且展示了这么多年,藏品也没有大的闪失。”
可眼下,说搬就搬,他实在没法为这些老物件找到更好的出路。他想过登广告,但又舍不得卖。“千辛万苦收来,有感情。”站在百床馆前,凝视着一排古色古香的架子床、拔步床,老人触景生情。
他说,十多年前,看到一个农户正要把一捆柴禾丢进炉膛,他发现其中有一块雕刻木板,拿出来细看,上面雕龙画凤,细致得很!这是江浙明清特有的床板雕刻!从那以后,他爱上了古床收藏。因为喜欢,家里“床”满为患。“是鲁镇解了我的困,让它们有个好的落脚地。”说话间,老石的神色由喜变忧,“可现在容不下它们了。”
遇见文化
“天热起来,古匾就麻烦了。”6月16日,诸暨牌头农村一家闲置厂房里,石裕堂一边掀起遮窗的布,一边叹气,“这幢房子西晒日头厉害,在迎岚阁就没有这个问题。”
“这里有位企业主,喜欢民间工艺。”老石说,因这层关系,迎岚馆限期“撤馆”,这里成了紧急“接纳点”。
眼下,鲁镇百床馆、越艺馆也面临“撤馆”。“古床是大件,很多石碑重达几百公斤,难搬,易损。”让老石伤脑筋的是,厂房也快挤不下了。“而且,农村毕竟来的人少,起不到展示效果。”
防撞的泡沫纸还没有完全拆除,在牌头镇旧厂房里,记者看到了一块块名匾。在迎岚阁、柯岩风景区展示的这些年里,它们一度引来各路专家关注,各大媒体报道。
全国罕见的科举“朝元”匾就是其中一块。绍兴市鲁迅研究专家、越文化研究专家张能耿考证认为,此匾主人为三味书屋的塾师寿鹏飞,寿鹏飞是我国近代著名方志学家,也是三味书屋主人寿镜吾先生的次子。鲁迅在三味书屋里跟他念书长达两年。
“不仅如此,它还是科举研究一个稀罕物证。”据介绍,“朝元”与“状元”同为朝廷会考第一名,但“状元”自唐至清,多如凤毛,“朝元”系祝贺慈禧70岁寿诞而特设,物以稀为贵。“但被发现时,它在绍兴农村一个猪圈里。”老石回忆说。
无论是科举职官、孝贞节义,还是园林亭台、店铺商场,每一块古匾集书法、印章、雕刻与制作工艺于一体,“刻录”其时民风民俗、政治生态和市场形态。这仅仅是越艺馆展示的一个门类。
2011年9月9日,迎岚阁举行“越艺收藏与文化”座谈会,文化、文物、旅游、城建等领域专家、领导与会。年近九旬的陈桥驿先生不顾年迈,应邀到会。他十分欣赏石裕堂,并对藏品赞赏有加,他说,就越艺馆的藏品,绍兴可以出一本厚重的书,“当礼物送给外宾,一定会很受欢迎”。
初步统计,仅迎岚阁越艺博物馆免费接待游客年均就有2万余人次,数千名游客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在这里遇见文化”的感受。
出路何在
“关了?难道不要文化了?”绍兴市越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卢祥耀听说越艺博物馆被“搬离”,着急地说,这肯定不是领导的初衷。“我去看过,很多古匾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石裕堂一个退休老人,能攒起这么多宝贝,撑起几大馆,难得!”
“一座城市文化底蕴深不深,不是嘴上说出来的,要看实物。”卢祥耀说,石裕堂花了20年心血,留下这些宝贝,做了政府难以做到的事,当务之急是帮这些宝贝找出路。
“这些老古董毁了就没了,抢救一件是一件。”绍兴市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高级工艺美术师王国荣一直在柯岩风景区工作,“百床馆”、“越艺馆”布展,他参与了大量工作。“它们是文化遗产,要收藏、保护,更应传承。”
王国荣以“千工床”为例说,一张千工床要请三个工匠做一年,无论是雕刻还是绘画,样样精细。“饱含老祖宗的匠人精神。”王国荣向有关方面建议过,是不是可以将老石的越艺馆与百床馆融合于开发中。“但至今尚无答复。”
绍兴的专家急了,省里的专家也颇为关注。“将文物展示与旅游结合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一条路径,但若简单结合往往难以持续。”浙江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刘嘉龙说,民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无形财富,是一座城市的“根”,但要靠它赢利是难的。“搬离”一事,他跟老石交流过,在他看来,个人力量有限,光有政府扶持也不够,得和市场找到一个合适的接合点。
“这个或许可以借鉴‘十七坊·开元’的做法。”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教授、省旅游科学研究所专家王莹表示,这不仅是众多民间收藏爱好者遇上的难题,也是文物保护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方古匾,一块古砖,如何原汁原味呈现,让传统家具、农具等与民宿有机结合,建成具有民间传统的特色民宿,“十七坊·开元”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
截至记者发稿时,多方努力下,市外一家大型风景区已与老石洽谈整体收购事宜。“但我更希望它们留在绍兴,毕竟很多古董跟绍兴有关,跟鲁迅有关。”老石说。

鲁镇街上开满了酒吧这事,鲁迅知道吗

老人不容易啊,希望能有个好的展示中心

老人不容易,我们支持你

要支持,也希望政府多支持

民宿,酒吧,智障,跟风模仿丽江乌镇西塘

老人的精神可嘉!

搞不清楚里面的利益博弈,这种也就是软文,搞收藏为啥要国家给你地方给你资金存放,你的古董所有权是国家的吗

买我得了

这些景区没有一点诚信,以前人气不足的时候靠这些吸引人气,现在不需要了就一脚踢出!

柯岩风景区也算够垃圾的,不去软件上下功夫,搞个夜游商业街陪鬼去呀。。

绍兴啊绍兴!

希望老人真诚地和有关部门沟通与反映,使得这些“宝贝”有个理想安家之所。

可惜了,这些藏品一旦毁掉,就永远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