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熊孩子,你打过吗?


记者调查发现,挨打是70后、80后的集体记忆,90后被家长揍的就少了,00后几乎没有挨揍的记忆。教育专家说,一味棍棒教育不可取,交流引导最重要。对打孩子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昨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
居然还有这样一个节日:“国际不打小孩日”?不少市民对这个节日,显然觉得相当陌生。
“国际不打小孩日”为每年的4月30日,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1998年发起设立。节日通过各种活动,宣导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全世界已经有百多个国家的民间组织参与了这个活动。“请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这是节日今年的口号。
记者调查发现,挨打是70后、80后的集体记忆。当年那个熊孩子被发怒的父母边追边骂,拿着扫帚、拖鞋到处跑的场景,已经成为许多人心中难忘的回忆。
今年47岁的张先生是家中长子,被寄予家族厚望的他,从小没少挨过母亲的揍。“早上四点多,就会被叫起来背书。有一回考试考了班级第二名,被我妈耳朵都拧肿了,那之后,我再也没考过第二名”,林先生说得益于父母亲的严格管教,自己现在取得了一些成就。
有网友总结出打孩子“十大利器”,巴掌、扫帚、拖把、皮带、晾衣杆、 尺子、拖鞋、衣架、锅铲、鸡毛掸子等。
有网友说,“十大利器”,自己几乎都尝过,父母使用得出神入化,手到擒来,无招胜有招,有时候是单打,有时候是男女混合双打,“打着打着发现自己长大了,而爸妈老了。”
不少网友跟记者分享了小时候挨打的经历。当年被打的理由,那是五花八门:往同桌的书包里塞虫子;作业写得潦草;与别人打架;偷偷拿钱买零食被逮住了;把家里的东西拆了安不好了;出去玩,天黑也不回家;把弟弟推到水里了;跟电视机玩,然后把电视砸烂了;和小伙伴们一起,把小区的花拔光了;偷改成绩单被发现;把老爸的账本撕了叠成纸炮;把妈妈的珍珠项链拆了,给每个小伙伴送两颗……
75%家长认为熊孩子该打 但00后很少挨打
“熊孩子该不该打?”记者在台州晚报微信公众号上做了调查,有近200名网友参与。
总以为现在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孩子格外金贵,家长们会舍不得打孩子,但结果大大出乎记者的意料,75%的网友认为熊孩子太皮,适度体罚很有必要。只有15%的网友认为体罚不能解决问题,容易造成逆反。10%的网友则认为打不打都无所谓。
虽然75%家长认为熊孩子该打,但真正下手打孩子的,却不多。90后的孩子挨打比较少,00后几乎没有“挨打”这个概念。
“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乌嗷喊叫、连骂带教。让路人耻笑,邻居不能睡觉。”对于临海的王先生来说,网上的段子,曾经就是自己家里每天晚上的真实写照。他儿子聪聪,今年刚上一年级,从小受到爷爷奶奶的万千宠爱,皮到无法无天。
王先生说自己有一次实在火了,抓住儿子想揍几下,结果还没下手,孩子杀猪一样嚎叫,自己的爸爸,孩子的爷爷冲出房间,把他拦住了,说孩子怎么能打呢?打坏了怎么办?“都忘了小时候打我那个厉害!”王先生是一脸苦笑。
以前是两个大人,一群孩子;现在是一个孩子,一群大人,舍不得打,真要打,会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拦着不让打——这是一位读者的总结。
专家:一味棍棒教育不可取,交流引导最重要
对于能不能打孩子这件事,网友们的意见泾渭分明:赞成派认为,适当的惩罚很有必要,能激励孩子成才。反对派认为,打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留下阴影,搞不好逼孩子离家出走。
对于打孩子这事,教育专家怎么说,一起来听听。
台州市家庭教育专家王圣农,不赞同用棍棒来教育孩子。
王圣农说,“体罚孩子的做法不可取。如果调皮捣蛋,家长应该要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可以试着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孩子进行引导,尽量采取鼓励、赏识的方法,让他们认识错误,再去订立‘家规’,预防孩子下次再犯。另外,家长不要把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情绪带到教育中来,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受气包’。”
“教育孩子,体罚本身是靠不住的,还是要靠对孩子的爱。”王圣农认为,“不打孩子日”的目的,其实是让父母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从“权威”变成“朋友”,多跟孩子交流和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