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添了孩子,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但接不完的电话好像全世界都知道了你家有宝宝这个“消费源”。早教机构、婴儿用品、儿童保险甚至满月理发都一股脑地找上来,让人防不胜防,不禁反思:是谁偷走了这些个人信息?
近日,小编发现安徽近6000名新生儿的信息在网上大规模泄露了。带有宝宝及症状信息和视频被传到商业上,部分孩子还没有进行打码。
事件的曝光源于一位叫苏锦的全职妈妈,在带孩子的一天心血来潮在某搜索X度上输入自己名字玩,意外发现自己八个月大的宝宝刚出生时在保温箱里的视频被放到了商业上。
视频里不仅能清晰地看到孩子,还能清楚看到保温箱上贴着的“病区”“入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入院日期”等信息。
视屏上传方“安徽妇幼论坛视”,该账号共上传了5793个视频在56网上,全是新生儿的视频,很多视频名字直接用“某某”之子、“某某”之女标注。
点开后,视频里的孩子眼睛被蒙着,但其他的信息非常清晰,就连诊断症状黄疸、早产等也一览无余。
妈妈们回想起自家宝宝出生的情景,由于种种原因需要住院;医院方提供视频,供粑粑麻麻在家通过院方的,输入住院号、账号、密码等信息方便观看宝宝情况。
现在网上上传的视频,正是当时让父母放心的宝宝住院情况展示。
不少家长表示生过孩子后,就不断接到各种推销电话,询问要不要照满月照、百日照,推销产后恢复产品,一家人早就不胜其烦。
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称,视频是医院为住院宝宝的父母远程查看孩子的治疗状态录制的,出现在视频上是因为有黑客入侵了数据库。目前医院已经向公安局网监支队报案。
但目前来看,“黑客盗取传播”这个说法,并未有效打消舆论质疑。
这些新生儿视频长度普遍较短,大多不超过半分钟。最早的一段视频上传于2014年4月,最后上传的视频是在2016年1月,时间跨度接近2年。
随着事件曝光,商业中名为“安徽妇幼论坛视”的账号被冻结,其上传的5793个新生儿视频全部被删除。
实际上,个人信息泄露并不鲜见,曝光频率相当高。很多人刚买了新房,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接踵而至;孩子尚未出生,手机就已被奶粉推销电话打爆、短信塞满。
而网络上各种个人信息被批量贩卖,可谓肆无忌惮,其背后已形成了一个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标的黑色产业链。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显示,有88.8%的受访者表示有过个人信息泄露遭遇困扰的经历;而深圳多年前的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该市每年泄露的个人信息,仅孕产妇一项就达10万余例。
20万婴幼儿信息准到门牌号
只需花32000元,就能买到济南市20多万条1~5岁的婴幼儿信息,还可以选择买哪个区。更可怕的是,除了孩子姓名、家长电话,甚至还能精确到每个家庭门牌号。
小编算了一下,平均一条宝宝信息一毛多一点。这么便宜,可想而知信息来源多巨大。
家长反复回忆,最终把信息泄露源定在了打疫苗上。一位家长表示只在疫苗登记时情急之下随便写了一个名字,而被卖信息中多次出现的都是临时名字。
还有多位家长表示,曾接到过与打疫苗相关的诈骗电话。“一共有三拨人打过电话,都说是打完疫苗之后去领取补贴。”一次是安徽的,一次是广东的,还有一次是济南的。
其他接到电话的家长也表示,只有在填写出生信息、打疫苗时填写过这么精确的信息。但经进一步了解,这些孩子的出生医院并不在一处,唯一有交集的地方,就是注射疫苗时登记信息。
细思极恐!机构单位的节操不能掉线啊~
宝妈们平时还是要好好保护宝贝们的信息呐,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哦。
现在大互联网时代防不能完全做到信息不泄露,但是有不法分子骚扰的时候要分辨清楚,不要盲目信任啊
你有被因为泄露信息带来过困扰吗? 小编再也不想接到这种电话啦!烦!
医院里的吧??完全没有安全感
到处都是
考个什么证书,各种被骚扰!
信息买卖,最可恨
想要拐卖小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