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与其父并尊“二王”。5岁学书,父与卫夫人分书《乐毅论》《大雅吟》授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与兄凝之,徽之随父参加兰亭雅集。升平四年(360)娶郗道茂为妻,后休之。咸安二年(372)续娶简文帝第三女新安公主为妻,授建威将军。太元三年(378)拜中书令,人称“王大令”。约太元四至十四年(379~389)任吴兴太守。太元九年(384)生女神爱,后为皇后。无子。卒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宪’。书法精诸体,尤擅行草。代表作有《洛神赋》《鸭头丸帖》《十三行》等。
[沈穆夫](?~399)字彦和。吴兴武康(今德清县)人。沈警子,沈约曾祖。少好学,亦通《左氏春秋》。前将军,青兖二州剌史王恭辟为主簿。信奉天师道,隆安三年(399)随录孙恩起义,任前部参军,振武将军,余姚令。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在山阴(今绍兴)为辅国将军高素所杀。
[沈叔任](369~418)吴兴武康(今德清县)人。沈劲孙,沈演之父。初为扬州主簿,山阴令,均有政声。朱龄石伐蜀,任建威府司马,因功升西夷校尉,梓潼(今四川绵阳一带)太守,封新宁县男。曾以500兵马克地方豪强励罗奥万余之众。终建威将军,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带)刺史。后病座建康(今南京)。
[王韶之](380~435)字休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东南)人。南朝文学家。因父王伟之任乌程(今湖州)令,居乌程。好史籍,博涉多闻。宋景平元年至元嘉十年(423~433)任吴兴太守。元嘉十二年复任吴兴太守,卒于任。著有《晋史》《宋书》和《吴兴郡疏》1卷。
[释慧进](401~485)俗姓姚。吴兴(今湖州)人。南朝齐高僧。少枭勇任侠。40 岁始向佛,入京师高座寺为僧,蔬食素衣,礼诵《法华经》,造经百部。
[陆修静](406~477)字符德。吴兴东迁(今属南浔镇)人。南朝宋道士。笃好文籍,穷究象纬。早年弃家修道,历游名山大川,。元嘉末年(453)卖药建康(今南京),宋文帝命左仆射徐湛请其讲道,固辞而去。一说应召入宫,太后王氏执弟子礼。大明五年(461)隐居庐山修道。泰始三年(467)奉诏至建康,讲经崇虚馆,集道经1228卷,加以整理,分真部,玄部,神部三洞,奠定《道藏》初步基础,并促南方各派汇一派,世称“南天师道”。泰始七年(471)上呈所撰《三洞经书目录》,确定“道藏”分类标准。编著《道教斋戒仪范》100余卷,使道教仪式基本完备,确立“南太师道”规仪。卒谥“简寂先生”。宋徽宗(1100~1125)时追赠丹元真人。
[沈邵](407~449)字道辉。吴兴武康(今德清县)人。沈林子长子。少涉猎文史。袭爵驸马都尉,奉朝清。官拜强弩将军,钟离(今安徽凤阳一带)太守,有惠政。人为通直郎,深得太祖信任,授大将军中兵,加宁朔将军。彭城王义康被废,任庐陵王绍南中郎参军。义康安城后任安城相,任内以宽和恩信深得百姓拥戴。
[沈怀文](409~462)字思明。吴兴武康(今德清县)人。沈冲父。好玄理,善为文,以《楚昭王二妃诗》知名。宋文帝时(424~453)任尚书殿中郎,元嘉三十年(453)太子刘邵弑帝自立,任其为中书侍郎,文帝第三子刘骏起兵讨伐不愿奉命作檄而逃奔新亭,任竟陵王刘诞卫军记室参军,新兴致(今山西忻州市一带)太守。孝武帝时,历任尚书吏部郎,抚军长史,侍中,深得宠信。因直言政见,屡忤帝意,被赐死。著有《隋王人沔记》6卷和文集12卷。
[丘渊之](?~?)一作深之,字思玄。乌程县(今湖州)人。藏书家。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在世,曾任侍中,尚书,吴郡太守。据藏书著有《称熙以来杂集目录》3卷,《文章新集编》100卷,均已散佚。
[王道迄](?~?)乌程(今湖州)人。王道隆兄。南朝书法家。博学,貌美。吴兴太守王韶之谓人日:‘有子弟如王道迄,无所少。’始兴王浚以为世子师。以书补中书令史。
[沈正](412~454)字符直。吴兴武康(今德清县)人。美风姿,善容止,优雅有器度。好老,庄之学。弱冠,辟为州从事。沈演之称其为“宗中千里驹”。后为始宁(今浙江上虞县),乌伤(今浙江义乌县),娄县(今江苏昆山市东北)令。迁王诞参军。元嘉三十年(453)元凶弑立,乃与司马顾琛劝说王诞起兵讨逆,诞犹豫未决,会浔阳义兵起,世祖始至,诞乃加其为宁朔将军,迁长水校尉。孝建元年授宁朔将军,北海(今山东昌乐一带)太守,未拜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