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武宁打鼓歌音调节奏特点,九江音乐人创作歌曲获奖


日前,九江市职工艺术合唱团到贵州黔东南州凯里市参加全国第三届民歌合唱节比赛,一曲《农忙时节》惊艳全场,最后勇夺全国第三届民歌合唱节银奖的好成绩。据悉,《农忙时节》由我市音乐人王庆华作曲、徐剑南作词,曾于1985年全国首届音乐节中获得中型音乐作品创作一等奖,受到省内外专家的好评。浔阳晚报记者特意找到作曲家王庆华,了解这首根据武宁打鼓歌的音乐节奏、演唱特点进行创作的歌曲。
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打鼓歌
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等单位共同发起并主办的国家社科规划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于2009年全部出版。“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始于1979年,历时30年完成。全套丛书共4.5亿字、298卷、400册,由《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及《中国曲艺志》构成,全面反映我国各地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状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当时,我在十部文艺集成的收集中负责戏曲音乐、民间歌曲、曲艺音乐、民族民间器乐曲继承等工作。这个项目是以县卷为基础,最初由九江十个县的骨干成立了编委会。当时两三千首民间歌曲中,只有300多首歌曲精选后编入‘江西卷·九江市分卷’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王庆华说。这个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民风民俗、音乐语言等都包含在内。“大家边干边学,受益匪浅。”因为工作突出,王庆华和我市民歌演唱家徐嘉琪都被聘请为省卷特约编审。这个工作让他们知道了打鼓歌。
在九江市民歌概述中,王庆华说,山歌类中的“打鼓歌”流传在武宁及修水、永修、瑞昌等县与其毗邻地域。劳动时,鼓匠身背腰鼓击节,众人一边劳动,一边搭号相和。“打鼓歌”又称“耘禾鼓”、“催工鼓”。据武宁乾隆志载:“农民插禾,联邻里为伍……每击鼓发歌,递相唱和,声彻四野,悠然欢笑可听”。说明“打鼓歌”的历史久远。“打鼓歌”不仅用于水田劳作,也用于开山挖地,故也称“锄山鼓”。因劳动的方式不同,歌腔亦有所不同。武宁“打鼓歌”为主歌加插歌组成的联曲体。主歌有四番鼓,通过节奏的变化,可套唱长篇故事。根据劳动场面的大小,还有“打单鼓”,“打担鼓”之分。
精心创作的《农忙时节》
“打鼓歌和其他民歌的结构不一样。一般来说,民歌都很短小,有两句,也有四句,山歌往往是五句,但打鼓歌不同。劳动的好坏,鼓匠是关键,因此鼓匠必须是唱歌的能手,生产的里手。鼓匠要掌握很多歌,如唱天文、地理、古人、农事以及爱情故事等等。另外,从早到晚还有一组套词,很有生活情趣,并即兴成词,见人唱人,见物喻物,有‘一鼓催三工’之说。”为了对打鼓歌的来由、特色进行全面了解,王庆华特意查看县志才知道,这是在乾隆年间,也就是1744年从湖北传来的,距今有近300年的历史。为此,王庆华溯源而上,从九江到黄梅、黄冈,最后来到武汉。“我到当时的湖北艺术学院(现武汉音乐学院)里拜访教授,向他们寻访资料。”王庆华从资料中找到了有关历史记载和谱例。农作时打鼓唱歌的习俗非赣北独有,遍布长江上中游两岩,并波及邻近数省。鄂东南(与九江西北部毗邻)称“打单鼓”“栽田鼓”、“挖山鼓”;鄂中南称“薅草歌”“栽秧赶鼓”;陕南山区称“锣鼓操”;湖南分别称“挖山号子”“开荒鼓”“茶山鼓”“罗冬冬”等。此外,河南、安徽有“车水锣鼓”,广西也有类似风俗习惯。手中的资料越来越多,王庆华文思泉涌,写下论文《谈赣北打鼓歌》在江西的音乐理论刊物中发表。
“1985年,武汉召开长江歌会,长江13个省市都参加了这个盛会。江西省一共提交了4篇论文,《谈赣北打鼓歌》就是其一。”为了让论文更严谨,王庆华再次请教了武汉音乐学院的杨匡明教授,将论文改名为《浅谈赣北打鼓歌的艺术形态与源流》。这篇论文在长江歌会上一炮打响。“当时很多人只知道江西兴国民歌,我想让大家知道九江也有自己的民歌,也有不输给任何一个地方的特色。”1986年,江西省举办首届音乐节,王庆华当时在我市歌舞团负责创作。《农忙时节》的诞生孕育良久,最后喷薄而出。“我和徐剑南根据打鼓歌的社会作用、生活情趣创作了《农忙时节》,保留了打鼓歌的音调和节奏特点,有时也考虑到演唱的语式运用,体现了打鼓歌演唱和语言特点。”这首歌在全省首届音乐节演出后,反应非常强烈。当时长江歌会一共不到20个节目,《农忙时节》获得了中型声乐作品创作一等奖。“因为人手紧张,这个原本需要40多人表演的作品只有20多人上台演唱,但是很多省内外的专家都给予好评。”其中,《井冈山上太阳红》的作曲家朱艾南夸《农忙时节》是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好作品。
国内合唱节大放光彩
《农忙时节》一共有四个段落,为“敲起来”、“干起来”、“泉水流”、“鸟入林”。前面两个段落分别唱出打鼓上工和抢收抢种的情景,“泉水流”则以女声为主,抒情地表达对爱情的向往。“‘鸟入林’表现的是夕阳西下、彩霞满天,远处炊烟袅袅,夫妻成双成对归家的场景。”王庆华说,整首歌曲既有奋发豪放的情绪,也有甜蜜柔美的情绪。雄壮宏大,同时也细腻柔情。
日前,九江市职工艺术合唱团到贵州黔东南州凯里市参加全国第三届民歌合唱节比赛。团长曹虹特意找到王庆华。“这次演唱的团员一共42人,我们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排练这个9分钟的节目。”据了解,全国第三届民歌合唱节比赛是合唱界最盛大的一次合唱比赛。在合唱比赛现场,来自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97支优秀合唱团队共4000多人呈现了一场民歌合唱的艺术盛宴,创造了国内历届合唱节参演团体和参演人数之最。“金奖18个,银奖38个,我们排银奖的第7个,这个成绩得来不易。”曹虹说。“打鼓歌是赣北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王庆华表示,这次获奖不仅是对市职工艺术合唱团的肯定,更是对武宁打鼓歌、对《农忙时节》的又一次嘉奖。
(记者 吕莹)

也是弘扬九江文化,让九江文化走向全国的一次最好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