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柯桥一所小学六年级某班班主任朱老师像往常一样批改作文,改到小江同学的作文时,他陷入了深思。
小江同学的作文题目是《我心中的愿望》。这个12岁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一提到愿望,我就开始憧憬:要一根哈利波特一模一样的魔杖;变成一个超级英雄;拥有一台能帮我做作业的机器……但,这一切都不是我最想要的,而我最想要的,却是一个十分普通的,但又有点困难的愿望,那就是——我希望爸爸能多花一点时间来陪伴我,而不是看手机。”
小江提到的这个问题,之前班主任朱老师就有关注过。没想到,今天出现在自己班的学生身上了。文章情感饱满,言辞恳切,文笔流畅,他给小江的作文打了一个A+3星。
他说,其实,平时与孩子父母接触中发现,孩子父母都是蛮有素质的人,“手机控”不只是个别现象,在今天是十分普遍的。看到这篇作文后,他与孩子妈妈沟通过。孩子妈妈把作文给他爸爸看了,爸爸看了后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表示以后是要好好改改了。
调查显示三分之二家长爱玩手机
孩子们常常会把自己成长的烦恼写到作文里,因此,老师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学生的各种心声,类似小江同学的烦恼和愿望,在今天的孩子中时有发现。有时候,学校老师之间也常常会有交流。
在对一个班47名学生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家长在陪孩子的时候常常捧着个手机,更有甚者,哪怕孩子跟他们说话,也总是心不在焉,令孩子心里很是委屈,只好在老师布置的作文中呼吁:希望爸爸能多花一点时间来陪伴我,而不是看手机。
沈先生也是一名“手机控”,平时机不离手,连吃饭时也捧着个手机,看视频、聊天忙个不停。理性的时候,他常常进行自我批评:“说出来也难为情,我们这么大的大人,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差,有时候也难怪孩子了。”
“孩子的任务是学习,自己的职责是工作,因此,工作之余静下来时玩玩手机,也没避着孩子,没想到孩子们心里还那么多想法。”高女士女儿已经读高中,有时候她也会表示自责,以后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形象了。
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当家长的谢先生说,有一次,看到儿子偷偷在玩游戏,他把儿子的游戏机收起来后,儿子却振振有词:“就你们大人可以有自己的爱好,可以玩电脑、玩手机,为什么不许我玩啊?”
儿子的这一问让当教师的谢先生吃了一惊,在学校里教得挺好的,在家教上却出了问题,孩子总是跟他过不去,常瞒着他玩电脑游戏,严重影响学习。他这才发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当家长的学问大着呢。
专家介绍分析说,孩子的学习成长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是模仿,其次是指导,三是自学。大人的一举一动,他都看在眼里。因此,为人父母后,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由着自己了,而应该建立正确的教养观,注意自身形象,处处以身作则。
最好每天抽出时间来陪孩子
“新柯桥人”张先生的孩子刚上幼儿园,虽然工作非常忙,但是每天下了班之后,他都会努力抽出2个小时,陪孩子一起玩游戏、一起读画本。他说,每次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都可以感受到孩子对自己深深的信赖、渴望和进步,孩子也会表现得格外开心。
家长经常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对孩子不理不睬,极易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爸爸妈妈不在乎我,不喜欢我,我是不受欢迎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需要很多。
其实。任何形式的陪伴一定是要高品质的,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以孩子为中心,全心全意与孩子互动,心无旁骛,不能跑神。这样的亲密关系的建立,更有利于父母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应该自责一下
这个题目取得?我拿到报纸只看题目一下子看不懂。不如说:手机控的爸爸……
手机已经害了两代人。
这是孩子写的语言,我反而觉得的确这句话说的很形象。
这样啊!没仔细看。
手机毁了一代又一代人。。。
是个教训啊
好比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