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警方支招防范“被理财”骗局


电信诈骗新花招:银行卡里的钱莫名其妙变成理财产品
银行卡明明在自己身上,没有进行任何操作,却莫名其妙“被购买”理财产品,究竟是谁动了银行卡里的钱?昨天,市反欺诈中心民警结合近日我市发生的两起警情,揭秘这类通信(网络)诈骗犯罪,提醒广大市民加以防范。
银行卡里的钱被莫名其妙转走
8月25日晚8时,金华市反欺诈中心 81234567热线响了起来,来电的谢先生说:“就在刚才,我银行卡里的钱分10多次被转走了。有商家打电话说是我消费了,让我按他的提示操作。我怀疑是遇到了骗子!”
谢先生说,当时他一连收到10余条建行发来的扣款短信,一两分钟内,卡里3万多元钱被扣得只剩下300元余额!
没等谢先生打建行客服热线,一个显示来电号段为无锡市的手机号码打了进来。对方自称是无锡的一名商家,说谢先生在他的店里消费过,他是打电话过来确认的。谢先生自然一口否认,让对方把钱退还给自己。
对方称,如果不是谢先生本人操作,那就是遇到盗刷,他在确认之后可以先行把钱退还给谢先生。没多久,谢先生又接到建行短信,显示有一笔金额为1000元的款项汇入银行卡账户。可没多久,这笔钱又被扣走了。随后,“无锡商家”又打来电话,说已经确认过可以把钱退还给谢先生,并让谢先生按他的提示操作。
这时,谢先生起了疑心。“之前他已经退还了1000元给我了,就说明可以把钱全部退还给我,干吗还要我跟着他的提示操作?”谢先生越想越不对劲,就找了个借口挂断电话。
为防对方把自己银行卡里的钱全部取光,谢先生赶紧找到距离最近的银行ATM机,把银行卡里的余额300元全取了出来。接着,他报了警。
根据谢先生的口述,市反欺诈中心值班民警基本确认,谢先生是遇到了通讯(网络)诈骗。之前,谢先生的银行卡肯定是泄密了,不过由于谢先生较为警觉,在对方行骗过程中挂断电话,没有让骗子得逞。
那么,银行卡里分10余次被转走的3万元钱在哪里?民警猜测,这笔钱可能被买成理财产品了。谢先生拨打建行客服热线,对方查询后告诉谢先生,这笔钱果然是购买了理财产品。
谢先生这才放心。随后,他在民警的建议下采取了补救措施:先是将这张已经泄密的银行卡进行电话挂失,次日携带身份证到银行柜台更改银行卡密码。如果要取回现金,找到所购的理财产品,选择退单,在规定期限内这笔钱就会退回到银行卡账户。
无独有偶,同是在8月25日晚,在金华做电商的王女士打110后转至市反欺诈中心,她银行卡里的8万元存款莫名其妙分多次被转走。
王女士的这张银行卡从未离身,她在接到银行扣款短信后,立即打电话报警。在值班民警的提醒下,她登录网上银行,在理财产品一栏中,发现了自己被转走的8万元钱。
守住短信验证码就能避免受骗
受害人并未做任何操作,其银行卡中的钱是如何被诈骗分子转去买了理财产品?最终诈骗分子又是怎样将受害人的钱转走呢?市反欺诈中心负责人、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打击侵财犯罪大队大队长傅利斌揭秘了行骗过程。
第一步,窃取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密码。犯罪分子通过不法渠道获得大量的银行卡用户相关信息,包括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及密码、网银账号及密码等。上述谢先生和王女士的银行卡,其网银登录账号、密码肯定已经泄露,泄露途径包括受害人自己在钓鱼网址上填写过账号和密码,或者与邮箱、网购账户、论坛的密码一致,而导致诈骗分子利用非法购买得到的网站数据进行“撞库”,从而获得银行账号密码。
第二步,不法分子通过网银操作,将受害人账户中的存款买成理财产品,造成用户账户存款“消失”的假象。由于购买理财业务的时候,只是将资金从储蓄账户转到购买理财产品的账户,银行对该业务未设置U盾支付和手机短信验证码,因此诈骗分子通过获取的账号密码登录后可直接购买。购买理财产品后,受害人预留在银行的手机号码会收到“手机银行支出××元”短信。通过这种制造资金丢失假象的方式,让受害人心理紧张。
第三步,受害人收到银行发出的扣款通知短信后,一定十分着急。这时,不法分子拨打电话给受害人,询问是否发现资金被转走,是否自己操作,然后告诉受害人银行卡可能被盗刷,如非本人操作可以退款,从而骗取受害人的信任。为了进一步取信受害人,不法分子再将理财产品账户的部分钱款转回受害人银行账户(购买理财产品后,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进行撤销操作)。
第四步,此时,受害人的存款仍在其名下,只是被“藏”了起来。如果受害人轻易相信,不法分子就会发起转账申请。这时受害人的手机会收到银行支付验证码短信,不法分子假称是退款,骗取用户手机收到的交易验证码。一旦获得验证码,不法分子就可以通过网银完成转账操作,钱就真的被骗了。
警方支招防范此类诈骗六法
如何防范此类诈骗?傅利斌表示,广大市民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经常使用的电脑、手机要定期进行杀毒,手机尽量避免连接电脑进行充电,防止木马程序植入。
2.在登录手机银行、支付宝等涉及资金账户的软件时,尽量不要使用公众网络。
3.收到短信或电话时,要看清来源是否属于银行正规的客户服务热线,如果电话或短信来源为个人手机,不要轻信。
4.不要点击不明链接或电子邮件提供的银行网站地址,警惕以异常账户活动或银行系统升级等理由要求提供银行卡卡号及密码的电子邮件或银行网站。
5.如遇此类骗局应立即联系市反欺诈中心81234567,如遇陌生来电要求提供网银、支付账号、验证码等信息,坚决不予提供。
6.开通短信通知服务,发现卡内资金异常立即挂失。

加分加分,这贴子太专业了!有深度有水平!

银行的短信换成购买理财产品多少万元,不可以吗?简单的一步操作可以减少客户多少麻烦,恐惧。

短消息通知不明确,银行应该引起重视改正。

买国债就有提示。
买理财也该有提示。

这贴子太专业了!有深度有水平!

深度贴,值得新热爱

谢谢提醒!!!!

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