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转诊”转不动 患者仍扎推大医院


今夏,一个老现象继续在南昌上演:大量病人往大医院跑,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少人问津。随着医改推进,为何这一现象还是难以改变?近日,记者走访了省城多家基层卫生机构。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病人数量已有所增加,但双向转诊难以推进,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双向转诊”转不动
  近年来,为推动建立“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卫生部门大力倡导“双向转诊”,这无疑是一件好事:社区看不了的病及时送去大医院,在大医院治疗稳定后又回到社区康复,患者实现分流,缓解看病难,医疗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然而,目前南昌基层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与上级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几乎转不动,即使有,也只是“转上不转下”。
  据悉,医保政策的限制是导致“双向转诊”难以实现的一大原因。东湖区百花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康复部主任兰海燕告诉记者,有关医保政策规定,相同病种第二次入院必须与第一次间隔超过15天,否则不予报销,除非再去医保部门办手续并获得审批。“病人开始以为是小毛病来社区看,住了几天院发现需要去大医院继续治疗,可这需要间隔15天才能报销,病人怎么等得了?这导致病人觉得在社区看病麻烦。”
  “转下”也是如此,既然病人在大医院好得差不多了,通常也不会愿意等待15天再转回社区康复。对此,大医院医生也很无奈。“病人不愿意往下转,我们也不可能强迫病人出院。”南昌一家三甲医院医生坦言。
  基层难留医护人才
  病人扎推大医院,医保报销问题只是一方面,老百姓对社区医护人员水平的不信任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许多病人觉得社区医生学历不够,人员流动性也大,因此不放心。
  “现在的大医院招博士已是家常便饭,可社区想留个本科生难上加难。”青云谱区京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袁飞锋无奈地说:“社区医护人员以聘用居多,偶尔招到几个本科生,他们也总是想着如何考出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了培训基地。”兰海燕也有同样感受,“的确像培训基地,很多好点的医生最后都考去大医院了。”在京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全科医生的邹蔓芳最近就考取了青云谱区一个卫生院,不久后就将去卫生院工作。邹蔓芳说,自己在中心工作了两年多,对附近的居民也有一定感情,但因为没有编制,她还是选择离开。
  统一“归公”遇瓶颈
  “要改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的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南昌市卫生局有关人士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要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都姓“公”。
  据了解,南昌150余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多数都是民营性质,将它们全部“归公”并配备足够编制,才能建立一支稳定、具有一定水平的医疗队伍,保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真正让老百姓受益。
  对此,有关部门近年来也做了不少工作,例如淘汰了一批不合规范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对全市城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编制进行核定,为让民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归公”,政府还主动掏钱将一些民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买下来。
  尽管如此,努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让卫生部门无奈。2011年,南昌市卫生局曾按人口比例核定出全市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数量,但是增加编制意味着财政要跟上,到了各个区里,未必都能得到落实,而区里不落实也有自己的考虑:许多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是民营性质,因此不知该如何配置“公家”编制。
  但是,要将民营机构全部“归公”也有难度,尤其随着房价、地价的上涨,政府掏出的收购补贴又难以满足民营机构负责人的期望值。据了解,近几年,民营机构归公的数量依旧停留在个位数。
  有业内人士直言,要彻底改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的确不单是卫生一个部门就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必须全盘考虑,加大卫生投入,多部门支持配合才可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