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老是要翻男友手机 男友委屈到割腕杭州城事都市快报微信号谢谨忆2017-11-28 07:08
[url=]分享[/url]
11评论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张滢近日发了一条朋友圈:“虐待对孩子的影响可持续终身,甚至可以一代代传下去。曾经有个50多岁的妇女,经常主动帮人,倒贴也要帮……讲起童年:哥哥老大她老二,父母上班后就开始打她……”
我联系上张医生,张医生说,他最近碰到好几例因童年遭遇影响自己一辈子甚至下一代的事,因此有感而发:“童年被殴打、虐待、性侵的孩子,以后可能一辈子缺乏安全感、自卑敏感、对异性缺乏信任,甚至会影响到再下一代的教育。”
张滢讲了几个这样的例子(当事人所有真实信息均隐去或为化名)。
极度喜欢“帮助”别人 丈夫气得离婚
这位极度喜欢“帮助”别人的女士,甚至帮到自己家庭破裂。
她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妹妹生病,本来妹夫是可以管的,她主动全揽过来,不但看病全陪,每周还去妹妹家里照看两三天,自己贴钱买菜买水果。可其实兄妹三人里她的经济条件最差。
还主动跑去哥嫂家帮忙照顾侄子,给侄子烧饭。尽心到什么程度呢,自己的女儿发烧,她先顾侄子吃饭问题,气得丈夫和她大吵。
不光对亲戚,她对同事也好得不得了,不管亲疏,不管别人需不需要,她都主动帮忙;有婚丧嫁娶,她的份子钱一定会比别人送得多,只有这样,她心里才舒服。其实有时候,被她“强行帮助”的人反而被弄得蛮尴尬,有一次她同事搬家,并不想公开新地址,她一定要去帮忙,问地址问到同事对她都反感起来。
丈夫后来实在受不了她只管外头不管家里的古怪行为,和她离婚了。当时10岁的女儿,毅然决然选择跟父亲,她觉得母亲从小到大都爱别人更多。
我觉得,乐于助人是件好事,但像这位女士这样,有点过度了。再详细了解,我发现她的过度热情是有原因的,她实际的用意是“讨好别人”。
她小时候,一直被哥哥欺负,父母上班后,哥哥就趁机没理由地突然打她,如果她告诉了父母,那么下次会被打得更凶,所以她到后来都不敢讲了。她的童年少年一直生活在恐惧中,非常缺乏安全感。以至于她后来找对象的唯一标准,就是块头要比哥哥大,潜意识里也许认为这样能保护自己。
她的这种童年受虐导致的精神创伤,一直到50多岁了还是没有消除。她对外界的帮助,其实是一种讨好,希望通过这样的讨好,让自己的安全得到保证,让别人不欺负她。
漂亮姑娘逼男友逼到割腕
Z是个漂亮姑娘,但她非常不幸,是个孤儿,从小被养父母收养。
大约在小学六年级到初一的那段时间里,养父开始猥亵她,她懵懵懂懂,只知惶恐。
后来被养母撞见,养母和养父大吵大闹,也非常凶狠地骂她。从此,家庭和睦一去不复返,Z整天生活在对养父的警惕和对养母的害怕之中。
Z高一的时候,养父过世了。再后来,她工作后独立居住。Z原以为终于可以开始新生活,然而童年的阴影让她对异性变得极度不信任。每次谈恋爱,她都会严查对方短信微信、通话记录,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歇斯底里争吵。她的一位前男友,被她折磨得要通过割腕自杀的方式自证清白。但这样做的同时,Z自己也很痛苦,她觉得没有办法和人正常谈恋爱,到后来,她自己也为此抑郁。
儿子吃药要拿秤称过 这竟源于妈妈的童年创伤
很多时候,上一代的行为模式会被下一代复制,影响到下一代。
还有个病人,因为焦虑导致失眠来咨询。给他配了药,说了服用剂量,他要把每颗药都磨碎了,再到天平秤上称出非常精确的剂量,才肯服用。
可他自己一点不觉得奇怪,他说母亲就是这样的。
我和他母亲谈,才知道他母亲为人处世非常小心,精细至极的那种。母亲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性格,是因为她童年时期被身边人孤立、嘲笑、打击,精神时刻处于紧张之中,渐渐性格也就变了。有了孩子后,这位母亲不自觉地就把这种为人处世方式带给了儿子。
这位男病人有一个儿子,我也见过,也是很容易紧张,不敢主动做事情。
有些具体的事人们会忘掉 但情绪、情感会一直延续下去
张滢副主任医师说,童年经历对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哪怕四五岁前也不能忽视。
“人们会把大部分四五岁之前经历过的具体事情忘记掉,但这些事形成的情绪、情感是不受影响的,会一直延续下去。”
如果有孩子因虐待、性侵等受到心理创伤,一定要及时找专业人士做心理治疗。同时,孩子身边的人不要刻意去强化、宣扬这段经历,最好能脱离开这个经历,通过别的事情多鼓励孩子,使其振作。
女子儿时被母亲用针扎 长大后她把毒手伸向女儿杭州城事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张冰清2017-11-28 06:48
[url=]分享[/url]
16评论
最近,各种虐童事件频发,让人不禁发问,这些虐待行为对小朋友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张滢的一条朋友圈回答了这个问题,“虐待对孩子的影响可持续终生,甚至可以一代代传下去。”
在他的职业生涯里,就遇到过这样惨痛的案例。一个年轻妈妈儿时受到母亲虐待,因担心母亲继续虐待自己的女儿,竟将亲生女儿勒死。
看到女儿身上的小红点
坚持认为是母亲扎伤的
当时,犯罪嫌疑人李某30多岁,有一个7岁的女儿。女儿的尸体在被窝里被发现后,她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随后被警方逮捕。
李某的亲友、邻居都对她的行为十分不解,因为平时她对女儿照顾有加、万分宠爱,完全想不到她会做出这样丧尽天良的事情。警方为了找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请张滢医生来进行精神状态检查。
李某的丈夫称,妻子之前被诊断出抑郁症,曾接受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但张滢医生在交谈中发现,她的精神状态应该远不止抑郁症这么简单。
根据经验,张滢医生从成长经历开始聊起。李某一听到医生问她小时候的事情,情绪立马激动起来。她反复称自己“受尽她妈妈的折磨”,甚至用难听的词语形容母亲。
这种异常的反应引起了张滢医生的重视,在他的诱导之下,李某慢慢揭开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伤疤。
小时候,父亲长期不在家,母亲偏爱弟弟,经常打骂她。最夸张的时候,母亲会直接拿针来戳她,戳得满手是伤。她曾经尝试离家出走,被找回后又是一顿暴打。儿时这段经历让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性格压抑多年。
实施犯罪前几个月,李某给女儿洗澡时发现她身上有一些小红点。她一看到熟悉的伤口,马上联想到儿时母亲对自己的施暴。于是一口咬定,是帮忙照顾女儿的母亲“故伎重演”,又开始对外孙女下手。
李某无法接受女儿遭受同样痛苦的经历,抱着“与其让她受尽折磨,不如让她安静离开”的想法,先给女儿喂了安眠药,再用丝巾活活将女儿勒死。
儿童虐待不仅影响性格和认知
还会增加心理疾病的发病危险
根据患者的情况,张滢医生诊断她不仅仅患有抑郁症,还有严重的偏执性精神障碍,“女儿身上的小红点正好戳中了她童年的创伤,让她产生了被害妄想,最终做出疯狂的行为。”
张滢医生介绍,研究表明,儿童虐待不但会影响儿童的性格和认知结构的发展,还会影响成年期的情绪稳定性和面对应激的应对方式,甚至增加多种心理疾病的发病风险,如抑郁症,成年期焦虑、物质滥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疾病。
很多人认为小孩子,尤其是幼儿是没有记忆的,他们记不住儿时发生的事情。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微博签约自媒体作者Ent_evo在科普文章中写道,“但是1987年,埃默里大学的心理学家Robyn Fivush证明,并非如此。很小的孩子就会形成长期记忆,2岁半的孩子就能记得半年之前的事情。童年经历能在大脑里留下意识层面的印记。”
由于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大量新生成神经元会影响旧记忆的留存,所以这些长期记忆还不是很稳固,绝大部分都在成长过程里逐渐丢失了。
但有研究认为,如果记忆带有强烈的情绪,那么孩子在两年之后仍然记得的可能性将是其他记忆的3倍。而创伤正好是这样一种情绪强烈的记忆。
儿童受到虐待伤害后
要告诉他们你们没错
张滢医生解释说,李某在看到女儿的小红点时,沉睡的创伤记忆一下子被激发了,一幕幕全都涌现到她脑海里,出现了“闪回现象”。
他表示,大多数的创伤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比如人会因为失恋、宠物去世等,一时间陷入悲伤情绪无法自拔,一般都能慢慢走出阴影,回归正常生活。
但如果受到的创伤过大,那必须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否则就会像李女士一样,一旦内心的定时炸弹被引爆,后果不堪设想。
张滢医生说,在孩子感到孤弱无助的时候,不要强调让他们“振作起来,勇敢起来”,而是要用语言、游戏等安抚他们,告诉受害者错不在他们,让他们重新感受到温暖。
他列举出几条抚慰受虐儿童心理的方式——
·表明关心、温暖的态度
·没有人责怪他
·在事发当时,他尽了所有可能的努力来防止事件的发生
·了解他内心的恐惧、愤怒、不安等情绪
·表明相信他所说的话
·称赞并肯定他说出事实真相的行为
·这件事不是他的错,他是受到伤害的
·他会受到保护他是安全的
·他仍然可以并且有权利让自己好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