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教育潜规则横行,鲁中、一初资源垄断龌蹉起家


一位本地业界良心老师的一篇文章,在论坛激起口水四溅。引起很多老师对教育现状的讨论,文章洋洋洒洒其实也就是戳破了一个实质,教育资源和优秀生源被通过行政命令和各种潜规则,集中到了一初等几个所谓的名校。
其实这样的现象全方位存在、小学、初中、高中,各种教育资源都在人为集中服务少数人。一地之内,郊区学校成了市区学校的陪衬品。一校之内,普通版成了尖子班的牺牲品,一班之内,几人是重点关注对象,其他就是可以快去读职高的“陪读生”。
其实上周长城中学被职高的女生,本质原因也是这个。现在的初中阶段教育已经不关注升学率,而是关注一班之内几个人考上普高,特别是一中等名校。所以,在平时,这些“陪读生”在教师眼里尚有关注必要,因为平时考核要算分。到了初三,哪些是重点目标,哪些是候补目标,哪些是“无需关注的”,早已任课教师间商量确定。这些“陪读生”就淡出视野:中考目标达成与他们无关,老师要将更多的资源像有可能考上名校的重点学生转移。差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成了累赘,老师巴不能及早甩到职高,成为义务教育制度下“优等生”的陪读生,岂不可笑!
有人说,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通过公平合理的中、高考,帅选一部分优质生源,集中到几个学校,提供好的硬件和师资源,是为了保证有限的教育资源花在刀刃上。其实说破了,也就是牺牲差生的利益,以期望做出上北大几人,上一中几人的政绩而已。而如果说,通过公平考试,学生按天分和努力分配学校,教育局集中教育资源,还有其合理性,那么存在于本地和学生自身奋斗无关的很多教育潜规则,那就是十足的不公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几乎信手拈来,比比皆是。
在绍兴一地,教育资源从乡下集中到城区。而这些集中,多少都是行政垄断和潜规则带来的,并非由于学生的努力和学校之间的公平竞争。我这么说吧,我毕业的越城区某镇中,我们那界初中部考进一中是(公费加自费)是140个左右,我们学校将近25个。学校老师也在总结,除了学生的家庭背景外,大多数是教师子弟、乡镇机关公务员子女,住校生。也和一初等学校在改卷时的天然优势有关。改试卷,一初派出30个老师,乡镇学校派3个。出试卷的时候,也是以这些名校名师为主,我一个朋友中考那年,他自己在乡镇中学,弟弟在一初,考前最后几天弟弟拿到三道练习题,“恰好”三题都是考试内容。
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华甫中学。当年绍兴县为了兴办鲁迅中学,将漓渚镇华甫中学全部优秀的师资抽调到新成立的鲁中,鲁迅中学自此蒸蒸日上。而华甫中学在县内的排名,从和鲁中持平,到全县倒数。至此华甫中学被业内戏称,绍兴教育界的黄埔军校。直至十几年后,学校被撤并。而鲁中在市区,方便了各家达官子弟,一度成为县府御用学校。
而回想去年的绍兴游泳比赛丑闻,全市教育资源向市区几所官员子弟学校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48枚奖牌25人参赛,奖牌比选手多近一倍。其中8个项目都只有1人参赛。比赛秘密举办,不通知、不宣传、不许个人报名参赛。市级比赛,多是越城区选送,而越城区参赛人员集中在绍一中初中部、元培中学、建功中学。而这三个学校又集中在一中初中部,和干部分配图差不多。当事教练承认“消息灵通”的家长通过两名少体校的教练把孩子“托”进了名单。以上种种其实答案已经呼之欲出,结合游泳比赛得奖,可以中考体育免考,外加加分。还有人敢说,集中教育资源于名校,一定是公平的吗?这里面多少龌蹉,教师、名校、教育局、官员富商心知肚明,利益均沾。

顶一个吧?到现在游泳风波都还没追责呢!

楼主知道的太多了,小心有被部门请你去喝茶。

楼主,你的洞察力好强哦。

把建功中学老师和东湖中学对调、一中初中部和袍江中学对调、元培中学和一中镜湖校区对调,以五年为限。强行打破学区。三个新区弄上去。至于老城区,就不要投入太多的钱了,做好城市精细管理就是了。

真话难听

社会是分等级的
人是有私心的。

多少教育的不公是行政命令所致,可惜,教师充当了替罪羊,天天被批。本质上说明,我们公民意识不强,本应教育局承担的责任,最终归咎于老师,哎。

我只想说操他妈了个逼

天下乌鸦一般黑

楼主所说的令人触目惊心!

元培中学也是这样的。重点地区就是要集中资源,这个才能体现价值。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不是公交车可以到处有。

支持,,顶帖。。。

如果不是当年开发城南,也不会有鲁迅中学。漓渚位置不行。

在绍兴一定要有城关镇思想,城关镇思想的核心就是垄断,水很深的。

一派胡言,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是从娃出生那时就开始的,有文化的家庭,在肚子里就搞胎教,一出生就早教,好的幼教,
乡下人,懂什么,只知道问老师名次。

为体现中考公平性,请异地教育部门出考卷很有必要!我读书那年,据说出卷老师是要被隔离的,只有考试结束后才有人生自由,现在不知怎么样了,保守考题秘密大概靠自觉了吧,可是,有几个老师能自觉呢?

老师的因素肯定是有的。

当年绍兴县为了兴办鲁迅中学,将漓渚镇华甫中学全部优秀的师资抽调到新成立的鲁中,鲁迅中学自此蒸蒸日上。而华甫中学在县内的排名,从和鲁中持平,到全县倒数。至此华甫中学被业内戏称,绍兴教育界的黄埔军校。直至十几年后,学校被撤并。而鲁中在市区,方便了各家达官子弟,一度成为县府御用学校。
这段话至少有以下几处值得商榷:
1、“华甫中学全部优秀的师资抽调到新成立的鲁中”。华甫中学确实有部分优持师资到鲁中,但是否全部?山阴兄有考评吗?
2、“鲁迅中学自此蒸蒸日上”。鲁中蒸蒸日上是否是由于得了华甫中学的优质师资而至如此?还是别有他因?山阴兄有否足够证据说明?
3、“华甫中学在县内的排名,从和鲁中持平,到全县倒数”。华甫中学在县内排名几时与鲁中持平过?前者优质师资既已全部到了后者,怎么能与后者蒸蒸日上的后者持平?如果能持平,则似乎与优质师资被抽调无关了,山阴兄岂不自相矛盾?
4、“华甫中学被业内戏称,绍兴教育界的黄埔军校”。此说法从何而来?本人在此“业内”多年,从未听说过此说法,也许孤陋寡闻,但请山阴兄详告!
5、“鲁中在市区,方便了各家达官子弟,一度成为县府御用学校。”鲁中确在市区,就读者中不乏各级领导子女,但凭何称是“御用学校”?山阴兄有否确切数据证明之?在校学生中究竟是领导子女多还是百姓子女多?
以上几点疑问,山阴兄如有闲暇不妨回复。说任何说须得有根据,不能凭意气而言,一吐为快确实爽快,但却于事无补,反而惹好事者多思多想,徒增不必要麻烦。
不知山阴兄以为然?

觉得楼主的话有些有错误。毕竟也是其中之一的学校交出来的。

好贴 ,我也赞同“本质上说明,我们公民意识不强,本应教育局承担的责任,最终归咎于老师”这个观点

从这篇文章来看,楼主确实是教育垄断的牺牲品。

我替楼主回答
1.部分还是全部,要对“优秀教师”有个定义了,这不是你我能完成的。
2.鲁中94年通过提前招生,得到了全县最优秀的一部分生源,那别的学校怎么办,这个做法放到现在必定是有争议的。
3.4 估计楼主是想说华甫中学本来是很不错的,可这也是事实。当初在鲁中成立以前,绍兴县就是有一批非常不错的高中的,后来呢?
5.”鲁中确在市区,就读者中不乏各级领导子女,“你也承认。
但凭何称是“御用学校”?这本身是个伪命题。
”在校学生中究竟是领导子女多还是百姓子女多?“芸芸众生中,老百姓多还是领导多?

优胜劣汰,自然规律啊

你是不是幼教的啊。

只能说:民(老百姓)不能跟有(有款)斗,有(有款)不能跟官(有权)斗。

我大华甫的悲哀啊,想当年还是华侨支助的依然挡不住上级的抽血

我是鲁中94年进去的,我们班只有一个好像和领导干部子女有点搭介的,也是考进去的。

考的分数比我还高。

不久前德国的几位遗传学家经多年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决定人智力的第一个因素是遗传。父母智力都优秀的人,智力优秀的概率是百分之七十;父母智力都差的人,智力差的概率也是百分之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