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犀利”、“玩脑浆”、“捏万”、“唆泡”都是新南昌话!!


“有种无奈叫冒有盏,有种灵活叫得转,有种暗示叫发轮子,有种零钱叫刨皮子,有种杯子叫把缸,有种赶时髦叫作习子……”这些南昌方言“确杀,冒有改”,看着很亲切。如今走在南昌,一听到“租犀利”、“玩脑浆”、“捏万”、“唆泡”,就知道是南昌人。
南昌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南昌话有所不同,我省著名语言学专家邵百鸣告诉记者,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遇到夏天骄阳似火的天气,年轻人一般说“太阳好大”,而老年人一般说“日头好毒”。年轻人说“打雷”,而老年人一般说“恨雷”,说“闪电”而不说“扯霍”,说“下雨”、“落雨”而不说“落水”。诸如此类的差异就是新老南昌话最显著的不同点。 邵百鸣曾撰文认为,除了语音上的差异之外,新中国成立后,南昌话中还涌现了大量的新特征词。因此,老南昌话和新南昌话大致可以从1949年为界划分开来。
以目前南昌人喜欢用的几个热门词语来说,使用率非常高的就是“唆泡”、“跑火”、“玩脑浆”这些热词了。“唆泡”是一个十分形象生动的南昌方言词,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唆”本身就是一个南昌方言用字,比喻“说话很快”。在南昌话中它还有形容嘴巴动作、形态和声音的含义,在这个意义上,和“泡”在一起,就有“吹泡”的意思了。 可以说,“唆泡”综合了普通话的吹牛、夸海口、耍嘴皮子等许多词的含义,但又比这些词更生动、更形象。“跑火”则有着手气好、生意红火等多种意义,“跑火”这个词语最关键的点就体现在“跑”字上,这个词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原来只流行于生意场中,后来扩用到各种场合。“捏脑浆”是一个很直观的动词,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顾名思义,“捏脑浆”就是“耍心眼、斗手段”。而南昌方言中还有些新词原本是江湖“切口”,比如“发轮子”一般形容一些暗示、而故意抖搂实情叫“腥水”,“搭罗陀(套近乎)、放鸽子(失约)、杀猴子(宰客)、驮了搭子(中了圈套)、找络壳(找麻烦)、吊刀(心腹)、得转(识时务)、巴了锅(境况窘迫)”等江湖“切口”,也都渐渐成为南昌方言中的一部分,后来,经过若干年的演变,就变成了南昌人日常生活中的戏谑语。

南昌话亲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