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其实源于嘉兴 苏东坡曾来此蹭过一顿饭
要说浙菜中的网红,东坡肉绝对可以算一号。这道肥而不腻的名菜因我国著名吃货苏东坡而得名。
不过少有人知的是,苏东坡的烧猪肉秘方,其实得自嘉兴海宁。据记载,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苏东坡应盐官安国寺主持之邀前来撰写《宋安国寺大悲阁记》。苏东坡是个美食家,有一天,寺旁正好有一户农家结婚摆喜酒,苏东坡平生豪放不羁,于是也不管认识不认识、请不请他,毫无心理负担地坐上去过去蹭饭。幸好当时海宁乡风淳厚,来者是客,东家也不怪他,任凭他大吃大喝。谁知这位东坡居士着实不厚道,吃白食也就算了,每吃一道菜还要摇摇头、皱皱眉,弄得东家很尴尬。
不过当最后一道菜——焖缸酥肉端上来后,苏东坡品尝后连连称妙,并打听这酥肉是用何物煮的。东家答道:缸。苏东坡又问用何佐料,东家于是把厨师叫来如实回答。苏东坡思索了一会儿后说,如果再加上某几种佐料,味道可能还要好。厨师听后照办,果然肉味更美。
这道菜就这样被苏东坡记住了,并在被贬黄州后写进了著名的《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后来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时,又用此肉慰劳修苏堤的民工。吃的人无不啧啧称奇,“东坡肉”的大名就这样流传开来了。
这个传说中那道让苏东坡赞不绝口的焖缸酥肉,就是在海宁已经流传数千年的传统名菜——海宁缸肉。说数千年绝对不是夸张。考古发现,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就使用陶釜煮肉了。《礼记》“淳熬”篇中也有“煮缸肉用火之法”的记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灸法第八十”中亦提及缸肉的煮法,可见海宁缸肉的历史当始于两千五百年前。
海宁缸肉制作技艺独特,用陶缸焖烧而成。陶缸壁厚,传热缓慢,但当热透之后,散热又不易,故烧缸肉重在用火。块肉入缸,分批加作料老姜、辣椒、红糖、酱油、黄酒、红枣等,层层叠好,以大半缸为宜,加水适量。点火烧煮,先用大火烧沸,撇去浮沫,加盖用文火炖烧,待缸肉透发香味后,再用小火焖烧,俗称“笃烧”,一般四小时即可起缸装盆。
海宁缸肉形状及刀法基本有三种:一为大块肉,即酥肉,用于喜庆婚宴,俗称“天堂肉”。肉块一般用猪肋条,切成重约1.25公斤的方肉块,用两根稻草呈十字花扎好,烧成后一块装一大碗或一盆,剪去稻草上桌,看上去富丽堂皇。二为扎肉。生肉切成长方形块,亦用稻草盘绕扎紧,煮成后连稻草一起上桌,由食客边解边吃,别具风味。三为小炒肉。生肉切成一市寸方形块,入缸后加压水钵头使肉贴紧,烧成后以肉皮面向外呈半圆球形装盆,色泽美观,亦有加入栗子烧成的,其味更佳。
这道海宁缸肉做得最好的首推海宁籍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协会名厨专业委员会会员杨定初。生于盐官的杨定初从小就吃了不少海宁缸肉,成名之后,更是致力于研究改进其烹饪技术。他还曾在担任总厨师长期间接待过尼克松、西哈努克亲王等不少外宾,海宁缸肉颇受他们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