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冇耳朵”塆名系国耻 日寇侵华罪证难销
淅河镇东北有一座较高的山,名马鞍山,古时处官家驿道旁,山高险峻,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日寇入侵中华,踏入中原来淅河境地,将驻扎点布于马鞍山之上,占领制高点。
马鞍山西北五、六里地范围内,散落几处民居,以李姓命名塆落有祠堂李家塆、对门李家塆(又称冇耳朵小李塆)等。据当地李氏族谱记载:明朝李氏先祖自外地移民,分丁入随,落籍鄂德安府随州东乡三十里开基,生息繁衍,藤蔓成族,置田建祠,故名祠堂李家塆。清朝中期,李氏后裔自祠堂李家塆分支移居到对门黄土岗定居,逐渐形成自然塆,于祠堂李家塆相对,名为对门李家塆。
一九三八年九月日军初到,滥施淫威,“三光”之策无处不施,寻找生活补给物资,山下周边可找到的食物都被掠夺光,百姓生计无着,且被抓上山修工事,稍有不从遭杀害。百姓躲祸乱,逃到府河对岸南山,老幼妇女藏于树木中,青壮年男子时而返回村里,抢做田间农活。
有一日,对门小李塆李德昌的舅父母一家人夜间从南山回来,收割稻谷。天亮时分,马鞍山日军发现山下地里有人活动,立马赶到,从沈家手中夺取刚收割的稻谷,冒死回来收粮,怎肯放手,日军立刻将沈家四人枪杀地里,一家只剩未回的一老一小。
李德昌、李德纯、李德喜胞弟三人得知舅父母表兄遭厄运,对日军痛恶万分,又无还击之力。李德昌也是铜匠出身,日军入侵前,闲时串乡行艺,对四乡八里乡情也熟悉,桐柏、信阳、大别山、洛阳、长岗等地有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共产党队伍。他与两弟弟商议,与其在家被日军杀掉,不如投奔共产党队伍里,有几顿饱饭吃,能杀死日本鬼子,报家仇,死也值了。随及亲兄弟三人投奔洛阳九口堰李先念所率新四军新五师,亲兄弟三人同时投奔,苦大仇深,得到部队首长的信任,安插到警卫连。当得知李德昌入伍前是铜匠,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部队安排其返回村里,继续以铜匠行艺作掩护,担当地下交通员,运送部队所需,介绍同乡参军。
抗日时期的淅河店,处襄花公路线之上,是日军与国民党部队、新四军胶着开战之地,惨烈拼杀之后,丢弃轻重枪械。李德昌告诉乡邻暗地收集丢弃的枪械,秘密送到九口堰新四军队部。
李家兄弟三人报仇心切,听从指挥,冲锋陷阵,受到队部嘉奖,老二德纯、老三德喜(日军入侵前念过几年的私塾,入队后改名仲初),火线加入共产党,后随队转战多地。解放后,二人复员回随县,老二李德纯转到邮电工作,老三李仲初有一定文化,进入县政府机关,作文秘工作,老大解放后积极参与乡里土改系列农村基层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李氏三兄弟参加新四军,使得他们塆落名字“对门小李家塆”改为“冇耳朵小李塆”。
一九四零年冬天,李氏二兄弟告假秘密回到塆里,探视年迈重病老母,走漏风声,马鞍山驻防日军火速开来抓捕李氏兄弟,哥李德昌将两弟弟引开,日军搜索一夜,未抓到二人。第二早上,日军将全村所有人赶到稻场上,逼问二人藏身何处,没有一人供出二人的去向,日军气急败坏,威逼不成,要割耳朵挖鼻眼,村民至死不屈,日军果真将在场几个人的耳朵割掉了。
此塆村民遭劫,附近乡邻谈及此事,出口就呼“冇耳朵小李塆”,此塆名一直传到一九八零年第一次地名普查时,为避讳使用侮辱性地名,以原名“对门小李塆” 登记。
“冇耳朵”之名虽流传一时,刻骨之痛,日寇侵华罪证。
国恨家仇,世代铭记。大家警惕蠢蠢欲动的小日本,他们没安好心。
干死小鬼子。。。
这个历史随州人要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