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春中学周围古迹多


南春中学周围古迹多
南春中学地居凤城之南,临韩水之滨,薰风自南,人杰地灵,自古便是潮州胜地,因而其址周围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奈何朝代更迭,岁月易逝,许多历史古迹已人去楼空,湮没在茫茫长河之中。时过境迁,古人云:“上下千载,古人远矣,而其迹存者,存于后人之心而已。”笔者作为自小在南春中学附近长大的人,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这片土地留下些许什么,为毋忘历史,留住记忆,于是稽考方志,询问老者,以南春中学为中心,将其周围一些古迹信息资料整理成文,以飨读者。整理时间急促,文中尚有甚多不当之处,诚望诸位指点校正。
南春中学,原有一座牌坊-----少方伯坊。该坊为明参政谢湖修建。谢湖,字少沧,潮州郡南谢氏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8年】中进士,后官居广西参政,从三品。一说此坊在南春路新亭巷口。
南春中学校训碑处,为元朝古刹宝积寺之旧址。宝积寺,又名宝释寺,亦名古静乐寺,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明万历年间重修,后寺院倾塌。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由潮州知府林杭学重建,民国年间,宝积寺创办广益小学。建国后,该址建立汕头地委党校,培育干部。1976年地区党校迁走,改为潮州市南春中学。
宝积寺旧址:
南春中学门卫处,为原“雷祖庙”之旧址。雷祖庙祀雷公电母及各路神仙,始建年代不详。1927年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昌起义军进驻潮州时,常有武装部队巡逻关外,并驻扎于雷祖庙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庙中尚存有部分神像陈设。该庙保存有庙碑一座,上世纪八十年代,石碑被南春中学作为乒乓球桌使用,据说后来石碑被埋于南春中学大门木棉树下。
雷祖庙旧址:
南春中学大门处,原有“行台”一座。清代府县或上级官老爷出巡时,为供其休息,故在途中建一场所----行台。内设吏目迎接侍候。每逢立春之日,文武官员以祀春名义。聚集于此台欢宴,名曰“春祀宴”。民国后打卖官产为私产,创办育英小学。1927年“潮州七日红”,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昌起义军进驻潮州时,有武装部队驻扎于行台,后因战略转移,大军二、三千人,列队出南关外,居民迎送。
行台旧址:
南春中学地理园,原为郡南林氏一枝公祠。林一枝,为郡南油车林宗族先祖,生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驰赠儒林郎。一枝公习仁者之术,精于医道,常救治贫苦人家,乡邻赞其仁德。民国初,行台创办育英小学,尔后同宝积寺创办的广益小学二校合并到一枝公祠教读。后来,林氏一枝公祠前座成为汕头地委党校小礼堂,上世纪90年代,南春中学拆除小礼堂构建升旗台,一枝公祠后座被南春中学作为学校医务室使用。21世纪初,一枝公祠建筑被完全拆除,辟建为南春中学地理园。
林氏一枝公祠旧址:
林氏一枝公祠后座原貌:
南春中学体育室附近,原有一水窟,名曰“在仔窟”,“在仔”是潮州民间对小和尚的称呼。相传此处原有一寺庙,寺中方丈修成正果,正要得道升天,临升天时,该小和尚拖住了方丈的一只脚直到半空,想要随之上天,不料方丈一甩脚将小和尚从空中抛下,小和尚坠落身亡,当地百姓为小和尚掩埋修墓,而小和尚坠落处刚好形成一个大窟,无论旱雨,窟中始终常年有水。据老人介绍,该窟传说邪气较大,常有人于此溺水身亡,今此窟已被填。
在仔窟旧址:
南春中学后面,有郡南谢氏莫夫人墓。莫夫人,为郡南谢氏先祖养心公之夫人,莫夫人乃知县之女,为养心公乐善好施的美德所感动,遵父命嫁予养心公为继室。过去每逢清明祭扫莫夫人墓,无论谢氏子孙还是外姓男女,每人都可分到两块大饼,称“牛屎饼”。
南春中学后面,也是郡南慈鹏善堂义冢之所在地,慈鹏善堂收埋溺尸或无主尸体后多埋葬于此,后来农干校建立后,这片义冢被农干校铲平。
郡南谢氏莫夫人墓与慈鹏善堂义冢旧址:
南春中学对面,是“陵溪里顶吴”吴氏族人聚居地,现于陵溪里巷内保留有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的吴氏宗祠。南春中学之址开办汕头地委党校与农干校时,吴氏宗祠被农干校领导和老师借用作为教室和宿舍,祠中部分结构被破坏。随着时光流逝,宗祠已破败不堪;2014年吴氏族人集资重修祠宇,现宗祠已焕然一新,重焕光彩。
陵溪里顶吴:
曾经被改造成农干校教室和宿舍的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新貌:
南春中学大门左侧约十米处,是“护法王庙”旧址。该庙为庄氏族人所有,后由郡南油车林族人进行管理。庙中祀护法王,该庙每年节庆,都上演“白竹纸影”,即最传统的“皮影戏”,民国年间庙尚存,后来,南春中学之址建立农干校,该庙作为农干校诊所之用,今庙已废。
护法王庙旧址:
南春中学大门左侧约十二米处,为“郡南慈鹏善堂”旧址。慈鹏善堂由民间热心公益的善信创建,日常作为民间信仰慈善活动场所,进行一些祈福问乩的活动,同时也发挥施医赠药、开设粥厂、收埋溺尸和无主尸体送葬等功能,在民国时期的潮州众多善堂中颇负盛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善堂活动被迫停止,在上世纪50年代,慈鹏善堂完全停止运作,后善堂建筑被拆除,现为南春中学学生停车场。
郡南慈鹏善堂旧址:
南春中学大门左侧约十五米处,为郡南林氏宗祠----敦笃堂旧址,今为教师宿舍-----培才里。
郡南林氏宗祠旧址:
南春中学左斜对面,原有五六座石旗杆夹,为郡南林氏科举辉煌之见证。其中有一旗杆为武举人林飞鹏所立。林飞鹏,嘉庆丁丑岁试县榜首,取进邑武生;戊寅恩科中式第十四名武举。该武举人旗杆夹现已不见,仅存地名----旗杆夹巷。
旗杆夹旧址:
南春路与枫春路交界处附近,原有一城楼,名曰“春城楼”,春城楼在南关风伯庙旁,为南门外城,昔称迎春亭。清咸丰四年【1854年】,土匪逼城,南关绅耆谢世爵等于春城楼左右做工迅筑土垣防堵,周围长十余丈,高二丈,凿城濠于前,广深数尺,捍卫郡城,有重关之势。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总兵方耀以土垣易坯,饬绅士林士骐、谢家诏、林园桢等重行修筑,易土垣以灰石。 春城楼城门有篆书对联一副,联曰:“春日骑鹦鹉,城楼倚凤凰”,这是中国同盟会会员林一足为春城楼所题写,城门上面横挂匾额写着“春满南瀛”四个大字。潮州古称“瀛州”,春城楼是潮州历史悠久的古城屏障,标志着春满潮州南隅的气势。
春城楼城门以拱石砌成,城墙蜿蜓东西有防御外侮之雄,故清代曾派兵驻守楼上。民国初期,驻警察以防夜盗,维持治安,每晚有更夫在楼上负责打更。顶层供奉有七仙女神像。
清代每年逢立春日,海阳县知县率文武官员列队,鸣锣开道,威风凛凛由县衙出发,直抵行台(今南春中学大门),歇息后,即步上城楼,向佛祖焚香并动锄于地,以示春耕于始,意即祈祷丰收到来,祈毕回行台设盛宴,故曰:“春祀宴”。
1939年,潮州沦陷,日军在此设哨,残害同胞,凌辱妇女,抢夺财物。后来此楼久经风雨侵蚀而破碎不堪,已无军事价值。解放后,为方便交通,将拱形城门拆去,拱石移至北关引韩水利工程建设之用,灌溉了潮州、揭阳地区的不少田地。
春城楼旧址:
南山寺,旧址在今南春中学南面“南碧园”小区。南山寺肇建于宋绍兴年间;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潮州知府郭子章令僧如凤和尚重为修葺;清康熙六年【1667年】,知府宋徵璧重建。南山寺坐西朝东,巨川横其前,韩山峙其左,玉简峰障其右,与春城楼相为映衬。禅声悠悠,香烟袅袅,诚为潮郡之佛门胜地也。可惜随着时代变迁,古寺顿失旧观,后来被开发成腌制厂,尔后辟建为南碧园小区,其寺碑一座被移送到城西街道上埔村。
南春中学南面南山寺旧址,称为“洪厝埔陶瓷窑”。1954年修筑南堤取土时发现,该处有唐代和宋代的陶瓷器混在—起的堆积层,唐代遗物有陶器:灰白的莲花瓣纹瓦当,灰色莲花纹砖,板瓦和筒瓦等碎片。瓷器有:施釉不到底的青釉平底碗、碟、四瓣口碗、三耳壶、平底杯、二耳缸、盆等。
宋代遗物:有刻花碗、双鱼盘、杯、壶、瓶、缸、盆、灯、笔、架、水盂、砚、吹花、弹丸、小狗、网坠和窑具等。釉色分白釉、影青、青釉、黄釉、褐釉等五种。
南山寺旧址:
双贤祠,位于今南春中学南面,祠中祀潮州知府袁凤鸣、何宠二公。该祠原在凤城驿左,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府周硕勋清复祠田一百五十一亩七分五釐,并将祠从凤城驿左迁移至此。今祠已废。
万化庵,在双贤祠右边。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开元寺僧人静会和尚同南山寺僧人宋睿和尚等募款兴建,以奉无祀神主牌。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僧人以庵后有余地,呈请知府周硕勋批准增建后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流行瘟疫,接大峰禅师像供奉,扶乩令将—万块以上神牌焚化,故易名“万化庵”。庵中供有大量神主牌和放置部分棺材。今庵已废。
南山寺附近原有一庵----海云庵。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僧人慕春和尚募建。后其徒良安建亭施茶,雍正年间茶亭圮,徒梅芳重修。今庵已废。
洪厝埔、双贤祠、万化庵旧址: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诸多古迹之变迁消没,既是人事,亦为天意,记其古迹之兴衰,并非要回到过去,也不是厚古薄今,只是不忍其流失于人们记忆罢了。胜地不再,古人难寻,真心希望在城市化进程中,能够留下仅有的一些古迹文物,恳求为这座城市留下文化,留下根脉,保住灵魂。
参考资料:
【1】清乾隆《潮州府志》
【2】清光绪卢蔚猷《海阳县志》
【3】清光绪潮州郡南《敦笃堂林氏系谱》
【4】潮州郡南谢氏《养心闲集》
【5】《南春街道志》
【6】《南春中学校史》
【7】蔡绍彬《潮州青龙古庙》
来源:潮州春城楼

有心的作者。南春路其实很有味道,和老市区很多街道基本都是一样的。而且有学校的老街道,总是更有一番味道。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它的故事,只是缺乏像作者这么热心的人去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