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00前,勾践为运输战略资源(炭,铁,铜,粮食),从都泗门开始向东到东关练塘开挖了一条水道,史称山阴古水道,全长34.2公里。也就是浙东运河的前身。宁绍平原水系都由南向北流入注海,由于运河贯通,而连成一片四通八达水系网,最终形成大片湖泊,也就是鉴湖前身。鉴湖成名之悠久,早在汉唐时期己声名远扬。鉴湖号称八百里,古时遍及山阴,会稽两县,西止肃山西兴镇,东止上虞曹娥镇。鉴湖又以迎恩门与都泗门分界,分东西鉴湖。而东鉴水泊之秀,之奇,之伟吸引无数文人墨客赋诗吟唱,从而开避了浙东唐诗之路源点。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方干、孟浩然、直至南宋陆游、明代袁宏道、张岱等,描写鉴湖之诗词绝大部分都是描写东鉴湖之美、之秀的自然景观而非现代人认为西鉴湖之景。东鉴湖白塔八景、樊江梅林、洋湖泊夕照等在当时美不胜收。东鉴湖水色一天,自然景观无与伦比。以前如此,现在还依然。东鉴湖一个个荒墩与小岛,一座座古桥碑亭和石牌坊诉说着他的前世与今生。东鉴湖不但景美,而且人才比鲫还多,道墟章姓、陶堰陶姓、樊江陈、商、鲁、孟皋埠沈、马、秦、俞、王,据初步统计在古代课举中,进士有157位,状元4位、尚书之职有6位,入仕做官者达500多位之巨,真可谓人才济济。名人从古到今举不胜举,不一一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