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只听说外婆的故乡是龙坪,但很少到龙坪,工作以后,也一直在城里,很少下乡,前两年,领导派我到龙坪上班,当时心里有种“苏轼被贬到边疆”的惆怅,来到龙坪以后,却被这长江之滨的美丽小镇所吸引。
龙坪的美,不是有着车水马龙的喧嚣,而是如一位经历了沧桑的老妇人,有着其端庄、温婉、闲雅的美......
在龙坪上街、下街,有熊家大院、金会员故居......这些百年青砖瓦屋,错落有致地立在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下,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个百年前的小镇,在鄂、赣、皖通衢时,作为人们重要的经商之地,曾经的辉煌和繁荣。
龙坪下街是一条悠长而又寂静的老街,下街56号熊家大屋,依稀可见当年的雄伟俊俏的风采,大屋已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大门紧闭,只是在外面看到楼上与众不同的窗户,熊家大屋楼下是门面,用来做生意,楼上巨大的窗户用来通风,窗户是中国风,古色古香,依然典雅精致,每扇都刻意精雕细琢过,流经两个世纪了,有点剥落,但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它当年的富丽和堂皇。熊家大屋旁边也有个百年老屋,门竟然还开着,我走进屋,里面竟还住着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婆婆,这间老屋布局和熊家大屋可能都一样,进三重门,大门、中门及后门,内设三个天井,依次为前、中、后天井,这样建筑的房屋,较好地解决了房屋密集地方,住房进身较长的通风和采光的问题,还解决了下雨天房屋的排水问题,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这样实用、舒适、别致、优美.....老婆婆说自己从小都住在这里,儿女都要她搬走,但住在别的地方都不习惯,这里住着冬暖夏凉很舒服,老婆婆跟我说话的时候,眼不聋,耳不花,看上去只有七十多岁的样子,想必是大屋的灵气滋润了她.....
说起龙坪,不得不提起龙坪油面,龙坪油面,形状细如丝,白如玉,煮后不断条,不粘连,在武穴民间还有“妇女坐月子,要吃龙坪油面补身子”的说法。小时,我最喜欢吃母亲下的油面,她把水烧开,把龙坪油面下到锅里,打上一个鸡蛋,端到桌上,每次我们兄妹都舍不得吃,而是用筷子夹着,比看谁的面长,有时站在凳子上还没那么长,那时,吃起油面的惬意和美味,现在想起来还难忘。现在每路过那百年的老作坊,每到晴天,他们都把做好的油面拿到外面晾晒,小竹竿拉着长长的油面,我一直惊叹:这些细如丝的油面,是怎样在师父手里拉得这样长而细的?听说做的时候要好多道工序,真的佩服龙坪人的聪明和智慧!
“打造文化古镇,建设富美龙坪”,龙坪的老屋渐渐衰败,而龙坪却在历史长河慢慢前行,正是有我们这些辛勤的基层工作者和勤劳的龙坪人,才能把龙坪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走在龙坪下街,古朴的房屋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美好体验。闲适感顿生。希望这条街道能一直保留不要开发改造。给子孙一点家园的乡愁。梅川镇的十字街、梅川高中曾经百年的建筑被些毫无远见的庸才毁了。再也没有了。可惜!
让我想起 厦门的曾厝埯了,里面全是古老的小巷子,至今保留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