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绍兴中心城市融合发展的战略研究


编者按:2014年,绍兴市社科联紧扣中心工作,组织专家策划规划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招标课题选题,经初评、终审等程序,《“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及其推进机制研究》等10项课题入选为招标课题。市社科联对课题实行动态式指导、追踪式管理,组织专家集中评审,最终10项重大招标课题按期结题。现将优秀招标课题成果对策部分摘编刊发,敬请关注。
理论前沿
□整合中心城市快速干道和结构性主干路系统,在全市范围内构筑布局完善、功能清晰的一体化快速路网
□着力发挥三区在各自产业方面的优势,按照区域错位发展的模式,加强三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同城同标准,就高不就低”原则,分类统筹三区民生政策
2013年10月23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绍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绍兴市由下辖“一区五县(市)”变为“三区三县(市)”,中心城市的面积和人口大幅增加。本文根据区划融合发展的理论,结合绍兴实践,对加快中心城市融合发展进行了理性分析与思考,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推进三区融合,必须强化统筹,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整体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
一、重抓文化理念建设,为融合发展营造氛围
弘扬古越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市、区两级要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在大城市框架下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手段,弘扬绍兴传统历史文化,塑造全新城市品牌。必须加强水文化保护利用和名人文化挖掘保护,打造“水乡、酒乡、桥乡和名士之乡”的全新形象,增强城市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
提炼城市精神,凝聚价值认同。根据源于历史、基于现实、引领发展的要求,充分整合绍兴地域文化特色,挖掘现代城市精神,并将其融入中心城市的融合发展中,要进一步丰富城市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使其融入市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中,转化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
创新发展理念,激发融合热情。融合过程中要切实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区两级政府在统筹协调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市场在要素保障领域的支撑作用,社会舆论在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监督作用,形成各级各界戮力同心促融合的良好氛围。
二、重抓区域规划统筹,为融合发展提供引领
完善空间规划。根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生态宜居水城、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实现城市总体规划与上位规划的对接。当前重点要深化十一个专题研究,推进实施性专项规划的编制。
健全规划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市规管委综合协调作用,在组织相关重大规划的编制、修改的同时,加强对三区和功能区概念性规划、发展战略规划等的审查。建立健全市与区、功能区,规划管理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对话协商机制,坚持重大规划、重大项目和规划管理政策实行会前专家咨询制度。
强化规划执行监督。要将公众参与引入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涉及三区融合发展的规划,除特殊情况外,都要以适当形式及时公布。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组织开展实施情况的中期和后期评估,适时启动人大和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重抓交通设施建设,为融合发展夯实基础
抱团组合,实现对外联通。努力突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管理的条块分割,合理布局对外交通设施,提升城市区域辐射力。加快建设绍兴至萧山国际机场的通道,谋划建设柯桥至杭州的城际轨道交通,加强“上三”铁路线以及跨杭州湾铁路通道建设研究,形成以高速公路网、枢纽场站以及快速干道、BRT、市域铁路等元素组成的对外快速客货系统。
合理布局,实现内部互通。整合中心城市快速干道和结构性主干路系统,在全市范围内构筑布局完善、功能清晰的一体化快速路网。新建贯通“一城三片”的快速公交线路,整合柯桥、上虞公交资源,实现全市统筹的公交管理模式,加速实现市区公交一体化、一卡通。
立体发展,实现基础整合。科学规划,努力构筑“一河二江八连”的内河航道网;沟通水系,保障河网水面率(建议中心城市河网水面率达到14%以上),建设“六横五纵”的中心城市骨干行洪排涝格局;谋划建设绍甬液体化工管道工程,逐步扩大天然气覆盖范围;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确保涉及生活、生产的各类信息能够在三区之间共享。
四、重抓产业协调提升,为融合发展增强动力
明确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按照城市战略定位,全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加快推进建设世界重要的纺织中心、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国最具文化特色的水城旅游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胜地等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不断提升中心城市产业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
优化发展布局。立足绍兴中心城市“一城三片、一江两岸”的空间结构,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布局理念,突出区域联动。中部地区要统筹绍兴古城、高新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镜湖新区、柯桥城区、上虞城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生命健康、信息经济、总部经济、商贸会展、研发创意、金融物流等产业,打造以服务经济为主导、都市经济为特色的城市经济轴。北部地区要统筹江滨区、柯桥滨海工业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发展生命健康产业、高端智能装备、功能性差异化高端纺织和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以工业经济为主导、新兴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带。南部地区要统筹鉴湖-柯岩、会稽山、兰亭、曹娥江、四明山等区域,联动诸暨、嵊州、新昌山区生态资源,重点发展生命健康、文化旅游,建设以生态旅游为主导、休闲养生为特色的生态休闲带。
避免同质化竞争。积极破解“小而全”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防止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着力发挥三区在各自产业方面的优势,按照区域错位发展的模式,加强三区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充分发挥4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平台效应,统筹招商引资,积极树立三区一盘棋的理念,通过引进、培育和发展大企业,提升产业集群的极化和扩散效应。
推动产业要素自由流动。不断优化要素配置,加强企业综合评价和分类管理,优化配置企业用能、用地、排污等容量,创新土地、厂房、设备等要素流转机制,提高三区资源要素的节约集约利用。整合三区人才、技术、研发等资源,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产业市场融合。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等,开拓新市场,破除行业壁垒,消除地方保护,扩大中心城市综合性竞争范围,实现三区市场融合和资源优化配置。
五、强化民生为本理念,彰显融合发展目标
逐步统筹民生政策。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同城同标准,就高不就低”原则,分类统筹三区民生政策。条件成熟、反响强烈、财政允许的政策,马上统一;标准相差大、统一难的政策,逐年调整,稳步提标,原则上三年实现接轨;标准已经较高的事项,暂缓上调,新出台基本民生政策,必须事先报告市级相关部门。
稳步提升公共服务。统筹布局三区民生项目,高水平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发展教育设施,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提升发展文化设施,全面利用体育设施,加快发展养老设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价格一体化,切实增强中心城区优质公共资源向三区乡镇辐射力度,实现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加快美化人居环境。积极推进“五水共治”,建立“源头减量-河道拦截-末端治理-生态恢复”的中心城市水污染控制体系,实现203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95%;实施“五气合治”,建设“多污染源、多污染物协调控制”的大气污染控制体系;严格控制主城片、上虞片、滨海片三个片区间的绿色隔离空间,确定近郊绿楔控制区,深入推进生态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立足“全市游”,整合三区旅游资源,分步推进“绍兴人免费游绍兴”,让全体市民共享城市旅游景区。
六、重抓体制机制创新,为融合发展强化保障
加强组织协调,理顺市区两级关系。市级层面要建立“三区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对三区融合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统一决策、部署。要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明确市级部门权责,做到有收有放,逐渐平衡三区自主发展权限。按照市委市政府简政放权的文件精神,充分调动三区和各功能区积极性,最大限度激活各区块的活力。
加强干部交流,完善融合工作的评估督导。积极推进市与区之间、区与区之间、区与功能区之间、机关与基层之间的干部交流,特别是加强班子成员的交流,培养干部大局观和合作意识。鼓励市级部门的业务骨干带职下派基层,充实到推进融合发展的第一线,激发干部队伍干事激情。要制定完善三区融合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动态评估、通报机制。
同步推进改革,探索区域融合新思路。市、区两级要同时发力、同步推进,以改革的“红利”推进三区均衡协调发展。积极探索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共建共享制度、项目流转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以及中心城市管理新模式,积极推进整体生态容量控制,明确污染物排放控制方向,统一做好中心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
本文系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大招标课题(125362)最终成果摘编

融合——交通要先行!

啊哈哈,坐等实现的那一天

废话一堆,关键是人,一个留不住年轻人的城市有什么前途?

陶堰铁路与329交界处的碾石厂(石桥弄村),什么时候会关停?一路石尘飞扬对过往行人的呼吸健康影响,陶堰这地方的镇领导是怎么回事,直线距离200米差不多吧。他们是装作不知道还是认为这样的石尘天气对过往百姓不会产生影响的?这是不作为,请市里的领导关注下,这样的镇领导是“懒政”的表现。现在下了几天雨好看多了,天气晴几天的话去看看,那个大转盘四周的树木全染成了石白色,这样的领导太不对当地百姓负责了。329国道旁边,也是绍兴当地政的一个“影响缩影”